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采用Hyland的分类法,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作者导向型和读者导向型两大类,前者通过对命题内容进行修饰,起到维护作者面子、劝说读者接受其观点的人际功能;后者通过邀请读者参与对话,引发读者思考,同时维护语篇社团成员面子,体现语篇多声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2.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3.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从态度资源视角,对比分析了《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两篇社论话语权力的语篇建构策略。态度资源在两篇社论中的使用频率按高低均为裁决、鉴赏和情感。但在情感、鉴赏和裁决的子系统内部以及评价对象上,两篇社论存在区别。总体来说,英汉社论在表达态度立场、建构社会群体时均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但英语社论比汉语社论较间接、隐蔽。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社会文化以及汉英语言的差异引起。  相似文献   

4.
社论作者假定存在一些潜在受众,在写作过程中与这些受众进行交流、结成群体关系,以期达到引导舆论、劝服受众接受社论提出观点的目的。研究以《中国日报》英文版的社论语篇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个性化(individuation)之联合关系(affiliation)为分析框架,以评价系统和概念系统为理论基础,探讨社论作者和潜在受众之间群体关系的话语建构模式及建构策略。研究发现,社论作者通过[态度+概念实体]耦合体(evaluative coupling)联合持有相同观点的潜在受众,并通过实体间的语义关系(分类关系和组成关系)将持有不同观点的潜在受众联合起来,实现劝说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个性化关系,并且为社论语篇劝说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语言学视角。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一个很敏感的语言现象,它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称呼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必然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本文作者根据Scollon的面子理论三个构成要素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对面子理论实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如何理解和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130名中美大学生通过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法参与本次调查。从请求中心行为语策略、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3方面,比较和分析中美请求语的异同;探讨语言水平、语用迁移等因素,对语际语表现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选择请求策略时共性较多,但在具体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使用上差异较大。语言水平对语际语表现形式影响不明显,但是中国大学生都无法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7.
在转喻是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的理论前提下,我们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对汉语指称转喻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指称转喻通常以谐音词、缩略语和解构汉字等形式实现意义参照;在语篇中,指称转喻不仅构成转喻链,还以转喻簇的形式群聚;指称转喻通常在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参与意义表达:在概念层面,指称转喻作为参照点可供使用者通达其目标意义;在语篇层面,指称转喻与句法结构互动构造语篇,转喻簇发挥参照点的功能通达语篇意义,前者是纵向参照的过程,后者是横向参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有些社会推崇个性的彰显,而有些则崇尚团体精神。前者重视个人而不是团队,这是欧美社会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后者注重大家庭和对团队的忠诚。不同的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话语交际的模式。比如个性彰显的人往往谈吐直接坦率,主张用显性方式解决矛盾冲突;而注重团队精神的人言语表达比较间接。这种直接与间接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体现英汉语言对于各自民族认知特征的一种象似性。具体表现包括:不同顺序的时空表述、特定语篇的格式、语篇衔接的显性度、语篇展开的模式等。了解语言象似性的这类表现,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知文化、思维与语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他们能更好理解语言选择潜在的认知理据,从而加速他们对目标语的内化和习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意识、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系统四个方面分析了跨文化职业语篇系统中ESL教师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冲突的意识形态,还是不完全的社会化,或是在选择最合适的语篇系统时的进退维谷,或是面子系统的多样性,成功的ESL教师都会调整自己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在自己职业领域内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涉及面子,交际者不但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保护别人的面子,否则就会容易引起冲突。本文以电视剧《手机》第15集,围绕"手机"这一题眼所引发的人物交际的冲突为语料,从语篇系统的视角,即意识形态和面子系统入手,分析因不同代别(generational)人物语篇系统的影响而引发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旨在引导交际者在交际中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达成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12.
在日语会话中,前置语列中的"礼貌系列前置语列"是一种礼貌策略,当谈话目的内容是威胁听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说话者为了减轻该言语行为对听话者的"面子威胁程度",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文章运用合作原则、礼貌理论分析前置语列的使用原理,总结得出"礼貌系列前置语列"中较典型的有道歉型、谦逊型、理解型这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更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笔者以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概念隐喻的有关的特点与功能,并得出如下结论: (1) 概念隐喻是隐性的知识系统,是一种社会规约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与其派生的具体隐喻表达式构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2) 概念隐喻与其派生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类型语与标记语之间的关系,前者蕴涵后者,后者预设前者.(3) 作为语用预设,概念隐喻具有很强的统领功能,它把相关的蕴涵意,即亚范畴,聚集其下,形成网络,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搭配、新的语块、新的意义和新的命题.更为重要的是,概念隐喻构建了新的概念系统和新的思维方式.(4) 作为隐性的知识系统,概念隐喻一般不明示在语篇中,而只隐含在它派生的蕴涵中.这些分布语篇中的蕴涵意义相互关联,相互照应,形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曾提出文本分析有两个重要模型:上至下及下至上模型(Top-Down Model and Bottom-Up Model),前者从图式建构出发,后者立足于语篇结构分析。文学文本解读是两个模型共同作用的过程,是读者自身努力达到图式(schemata)与语篇特征平衡的能动性选择过程。文章以卡明斯诗歌为例,指出其诗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语篇结构缺乏激活图式所需的显性线索,进而以例析证明双向解读策略是解读卡明斯诗歌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语境下的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所选的《论语》三种译文当中,大陆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意义结构、语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传达不如海外华人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准确,译文质量低劣。要真正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共生与和谐发展,典籍英译者必须把宏观的、战略性的"文化意识"与微观的、策略性的"语篇意识"融合起来,重视语篇的信息模式、逻辑结构、思维方式、文体特点以及语篇功能,采用"异化"策略向强势文化推广汉语文化,更好地参与世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为语言研究者分析话语生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研究对象包括环境类语篇和非环境类语篇,旨在引导人们言行生态化。作为非环境类文本,人工智能科普语篇以新颖有趣的话语方式,既向人们传播了AI 技术新发展,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语言生态观。为揭示此类语篇生态取向,文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理论,以20 篇英文AI 科普文章为语料,从及物性视角对语篇进行表层描述和深层生态解读。研究表明:表层来看,AI 科普语篇语义配置方式倾向使用以社会性场所为施事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借此实现向读者科普AI 知识的语义功能。深层来看,该类语篇生态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态模糊型和生态保护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界对AI 所秉持的科技生态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90年代马丁等在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旨在分析语篇构建者在把语篇作为信息传递的符号的同时表达了自身怎样的态度立场,它既是一个分析语言评价潜势意义的系统,又是一种语篇分析的方法。我们认为除了这两个视角和功能,评价理论还是一种语篇修辞策略。正是基于这个视角,文章借助来自New York Times和China Daily的两篇社论就评价理论中的一个子系统———介入系统来阐述该系统的语篇修辞效果,以说明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修辞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餐桌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从餐桌文化中可以管窥一侧。中西餐桌文化从餐桌氛围、劝酒文化、点菜习惯及餐桌话语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虽然中西餐桌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都注意到了面子,但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种餐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面子观文化。中国人在餐桌交际时往往采用积极的面子策略,体现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西方人在餐桌交际时侧重采用消极面子策略,体现了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面子特征。面子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并包容面子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语境下的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所选的<论语>三种译文当中,大陆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意义结构、语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传达不如海外华人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准确,译文质量低劣.要真正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共生与和谐发展,典籍英译者必须把宏观的、战略性的"文化意识"与微观的、策略性的"语篇意识"融合起来,重视语篇的信息模式、逻辑结构、思维方式、文体特点以及语篇功能,采用"异化"策略向强势文化推广汉语文化,更好地参与世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20.
结合对话哲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文研究语篇中说话人的多维角色以及角色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在语篇构建的双重世界("我-你"和"它"世界)中,说话人同时扮演着对话、参与和背景角色。对话和参与角色决定语篇语言系统的特点,背景角色影响语言系统的特点。这三种角色时而合作、时而冲突,多样组合、纵横交错。说话人是多维角色多维互动的角色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