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诗性文化、江南诗性文化、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空间叙事分层,显示了中国诗性文化研究在学理上的逻辑进程与经验走向。诗性文化在江南城市与北方城市的空间差异,主要是由南北不同的城市类型造成的。而在江南城乡之间,由于客观存在的"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江南诗性文化产生"城市"与"乡镇"两种形态的根本原因;把江南城市与北方城市、江南乡镇区别开,是我们正确阐释或建构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最重要前提。江南城市诗性文化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同于北方城市诗性文化,两者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政治"与"经济"的对立;二是不同于江南乡镇诗性文化,两者的重要差异在于"伦理"与"审美"的不同,江南城市诗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中国本土的都市文化模式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江南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为江南城市艺术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艺术化氛围,为人们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和精神享受提供了现实可能.江南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为艺术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各种社会条件;而都市艺术发展则促进了城市人文精神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鱼稻文化对江南城市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饭稻羹鱼”为典型特征的江南民族,在饮食上“食鱼与稻”,在生产方式上以“火耕水耨”的稻作生产和渔猎生产并存,这与北方民族以黍麦种植为特色的农耕文明形成截然区别,因而可以把江南农耕文化定义为鱼稻文化。江南鱼稻文化的发展以及逐步成熟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城市经济和形态的发展。古代江南城市在城市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上,都全面地受到江南鱼稻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具有了典型的江南城市文化特色。首先,高度发达的江南经济,为江南城市形态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因为江南只有在具有了这种超强的物质实力,使其自身成…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江南城市出现了完备的四级城市层级体系。《儒林外史》以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发生在这些不同层级城市中的文人聚会活动,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文化风貌。明清江南城市的文化集聚与辐射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便是其独特的交通、经济、人文与自然风光等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绍强 《齐鲁学刊》2004,(4):156-160
明初官营工商业控制了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的生产,以此作为支撑王朝运转的物质基础。明中后期私营工商业日益发展并取代官营工商业后,明廷也逐渐由控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化。  相似文献   

6.
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经营,唐代以前基本上是完全官营或者完全民营,历史证明这不是最好 的选择。至唐代刘晏改革,以官营、民营二者有机结合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刘晏模式”形成。“刘晏模式”有着丰 富的内涵,对古近代社会有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迅速,与政府周密的管理措施有着重要的关联。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措施,可以分成多个方面。如在城市管理上,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城市房屋、城市卫生保洁等方面,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城市的治安、救灾管理上,地方官员是城市治安的主要责任人,还经常用军队来稳定局势;发生自然灾害后,政府有专门人员参加救灾,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救助灾民。政府有专职官员负责市场秩序,管理交易,控制物价,征收市税。政府在城市的公共事务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管理措施。政府对江南城市的管理,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对江南城市的发展有很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建立合理的流通网络。流通网络只有以城市为中心,才能真正形成,巩固和发展。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流通网络,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 流通网络是指在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主体为使流通对象高效迅速地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建立的由集散点、流通线路和运载手段等组成的纵横交织的网状运动系统。 在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生产和流通活动较简单。尽管那时已存在商品交换,也具有流通渠道和商业网点,但是,社会化生产尚未形成,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9.
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条件,江南地区的城市体系在唐代得以丰满并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变化不断改变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与区域传统交会碰撞,逐渐形成新的文化结构,进而影响到文学的生产.作为"诗的唐朝",涉及江南商人及商人妇的诗歌正体现了这一新的文化结构.诗中对他们生存状态与情感空间等的抒写,既彰显着这一区域的人文传统个性与现实政治生态,也昭示出江南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精神结构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贩运贸易兴盛发达,地主官僚、军队寺院以及民间大小商贾通过水路运输,在江南城市间贩运各类农副产品、地方特产、手工业品以及各种奢侈品,利用地区差价获取丰厚利润。其中农副产品成为城市贩运贸易的重要内容,常有大宗贩运。此外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也为江南城市贩运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相似文献   

11.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流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没有流通,生产就会停滞;流通不畅,生产也难以扩大;流通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工农业的发展,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结合在一起论述。毛主席也说:“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这就  相似文献   

12.
宋代工商业行会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坊市制度崩溃为特征的“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的形成即是这一变化的产物。宋代的行会有行、市、团、作等称谓,形式也不拘一格。宋代行会的形成与发展对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而且对工商业的发展及工商业者自身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商品符号与符号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价值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范畴,商品的符号价值被充分地突现出来。符号消费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构成了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支配着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活动,而且组织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行为。商品符号化作为晚期资本主义体系的“策略”,旨在通过需求控制,保证其生产?利润体系的高效率运转。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唐五代江南城市修建了大量的园林。州级城市的子城筑起高楼,州衙按园林格局布置,建楼设圃,厅斋堂宇,亭榭楼阁,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致。苏州、湖州、杭州、金陵等城市,不但园林数量众多,而且建造技艺高超。城市园林的大量建造,使城市布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扩展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变化。江南城市大量兴造园林亭阁、开山凿池,是社会风尚的需要,同时和江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分不开,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轻重论"主张政府对工商业进行控制,是适应封建集权体制而逐步形成的传统经济理论。"轻重论"的思想溯源上至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之后形成较完备的国家干预理论。轻重理论重视对商品经济规律的运用,为政府干预流通经济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原理及具体的政策方向。继汉武帝之后,轻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继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种经济政策的调整,目前在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流通与消费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表现在工业与商业、农牧业与商业、商业与商业、商业与消费等之间都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质上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才能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把市场搞活。 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后,改变了过去产品统一由商业统购包销的办法,国家计划商品的范围有所缩小,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开始发挥,商业部门对工业品实行四种收购形式(统购、计划收购、定购、选购)。这对搞活市场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还要不要坚持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执行中步调还不一致。从当前我区工商之间的矛盾看,在主要商品的产供销问题上,凡属短线商品,工业要求扩大自销,商业则要求按计划收购;长线产品工业要求商业按计划收购,商业则要求签订具体合同,按合同收购。结果是短线产品工业自销增大,商业收购计划完不成,区内市场供应紧张,不能执行国家的上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商业体制改革中,应该注意发挥国营批发商业的主导作用。因为,第一,批发商业处在流通的起点,肩负着促进和引导生产发展,掌握和合理调拨供应商品、储存商品的任务。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商品,要由批发商业及时收购起来,然后及时调拨、分配供应各个地区。工业生产部门需要的某些生产资料,也要由国营批发商业负责组织供应。工业品,大部分是集中生产,分散供应的,有些是长年生产、季节供应的;有些是彼地生产,此地供  相似文献   

18.
日本遣明使的出使日记,从域外观察者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明代中叶在上下互动(朝廷和地方)、内外互动(中国和外国)中的江南城市生活。遣明使与中国士人相近的教养背景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的文人生活中。而他们所记录的士人阶层的衣食住行及社交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江南城市的经济水平、当地社会的传统、城市间物资流通的情况以及国家政令在地方实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5,(5)
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墙的修筑。隋朝灭陈后,江南一些城市新筑了城墙。不过由于没有重要的战事,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修筑城池的景象。唐朝建立后,江南地区对修造城墙渐渐重视。湖州及一些县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新修、增筑了城垣。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时有动乱出现,一些城市继续兴筑、扩修了城垣。唐末五代,社会动荡不定,大量城墙或新筑或加固,江南出现了一轮修造城墙的高潮。随着战事的变化,有的城市多次对城墙加高加厚,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江南州级以上的城市,一般均有内外两重城墙,城墙下宽上窄,环以护城河。除少部分山区县城之外,大多数的县城至唐末都修筑了城墙。江南城墙的修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是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结果,更是江南城市加快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商贸城内涵的丰富性及其产业关联度建设商贸中心城市,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传统商贸的概念,仅仅加强商贸部门、多建一些商业设施和网点而已。现代商贸中心的内涵十分丰富,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传统眼界,通俗讲商贸中心的内涵可以用“三大”来概括,即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所谓大市场,既指交易场所的规模之大,也包括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之大,更是整个大市场体系、大市场空间、大范围市场调节的总括。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城市作为交换中心的强大功能。由于大城市的商品经济最发达,生产、流通和消费最集中,经济联系和商贸联络非常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