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费秉勋所著的《贾平凹论》一书,最近荣获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表彰奖(此奖不分等级)。《贾平凹论》于1990年5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贾平凹的生活经历、心理气质、文化师承、美学追求等方面入手,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上比较深入地剖析了贾平凹步入文坛(止于1986年)各个阶段的创作历程。《文艺报》、《小说评论》、《书讯》、《西安晚报》等报刊均发表了评论文章。著名文化评论家阎纲在给费秉勋的信中说:《贾平凹论》集“美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当代意识于一体,洋洋洒洒,读之如入山阴路上”。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的为数不多且质量  相似文献   

2.
看病难、吃药贵一直让百姓深恶痛绝,在这样的背景下,“平价药房”开张伊始就受到百姓的追捧。然而有人向媒体反映,所谓“平价药房”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不规范、非法销售处方药、导购故意推荐高价药等,种种现象都使人感到“平价药房”变了味儿。  相似文献   

3.
石育良君的博士学位论文——《怪异世界的建构:从<聊斋志异>看志怪传统的文化特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阐明《聊斋志异》的狐鬼花妖世界的艺术建构的文化根源和基本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4.
《高兴》与“贾平凹个体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的小说《高兴》,从史学格局看,显示了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推进的可持续性。这一贾氏特有的书写方式,称其为“贾平凹个体文学史”,有着这样四个层面的特质:时代跟进,直逼现实的史学意味;关注底层,忧患民生的感情投向;以小说形式,继续完成与政治的对话;农民人权问题的演绎与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兴》诠释着作为作家的贾平凹是不断营造史学格局的鲜活的文学史者。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历史的巨手同时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的篇章。从一九四九年七月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到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全国第四次文代大会,整整经过了三十年。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随着重大社会变迁,很自然地划分为三个时期。即:  相似文献   

6.
7.
美国有些名气虽然不大却也起过这种或那种较好作用的作家。这种情况恐怕在各国文学中都有所见。文坛好比一片大森林。这类作家虽然不是参天大树,毕竟是林中的一树一木或者一枝一叶。对这一树一木、一枝一叶,不能因其小而不加考察,更不能因其不是名贵木材而置之不理。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加以必要的研究、评价和介绍。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美国有些名气虽然不大却也起过这种或那种较好作用的作家。这种情况恐怕在各国文学中都有所见。文坛好比一片大森林。这类作家虽然不是参天大树,毕竟是林中的一树一木或者一枝一叶。对这一树一木、一枝一叶,不能因其小而不加考察,更不能因其不是名贵木材而置之不理。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加以必要的研究、评价和介绍。有的作品甚至可以翻译过来。经过研究和挖掘,说不定还能有所发现。多研究一个,便多一个供人们了解美国文学之林的“标本”,也就多一个供人们通过美国文学去认识美国社会的媒介。把斯蒂芬·克雷恩(Stephen Crane)列为这类作家,想来是当之无愧的。克雷恩于1871年11月1日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他父亲是牧师,有子女十四个,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文革”叙事是《古炉》的一个创新。这一书写方式既摹写了一幅乡村“文革”生活的全景图,又在不动声色的日常铺排之中展现了升斗小民驳杂、坚韧的生存景观。乡村日常与“文革”叙事的自然合谋,构建了新的“文革”叙事范例。它不仅意味着农村这一新的“文革书写”空间的开拓,而且将对“文革”的反思拉到了历史的本真现场,利于进行政治与人性的多重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在新约研究中出现"弥赛亚的奥秘假说",认为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没有被公认为弥赛亚,初期的基督徒对此感到失望。本文从弥赛亚的奥秘成立的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提出:耶稣有关于自己作为受难的弥赛亚的肯定性身份意识,犹太群众心目中有关于耶稣作为权能的弥赛亚的否定性身份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理解错位,形成了《马可福音》中弥赛亚奥秘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贾平凹《满月儿》之后至“商州三录”之间的“改革三部曲”为研究对象,讨论贾平凹与“改革文学”思潮的关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揭示的,不是通过贾平凹的创作来理解“改革文学”.而是讨论“改革文学”如何通过文学批评等方式“规训”贾平凹的创作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在其作品中得以呈现。换句话说,通过对一般认为远离“思潮”的贾平凹相关具体作品的分析.笔者试图揭示社会历史语境如何进入“文本”,以此重思“新时期”以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亦竹 《老友》2015,(4):66
俗话说,往事如烟。当人们想不起过去获得的信息和学会的知识,它们真的像轻烟一样消失了吗?还是存在于大脑的某个角落?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最新研究阐释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秘密。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介绍说,人脑就像计算机,记忆先被编码存储,回忆就是记忆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1950-1970年代的当代文学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尝试,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但它却以勇敢的文化创造的精神,打破陈规,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以自由、美、人性为诉求,完成了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的转向。90年代及新世纪以来,新的文学因素不断出现,但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有限。总言之,“政治性”和“当下性”是当代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陕南出身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陕西作家没有的“南方”气质,所以他更接近沈从文和孙犁这样风格“柔美”的一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贾平凹创作的这种“南方”气质使他对沉实的陕西文学的主流叙述有一种隐隐的挑战性.不过,贾平凹的“南方”不同于“江南”.商洛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江南”的繁华和奢靡,没有“江南”文化在汉文化圈中的自信和统领地位,也没有江南叙述中落魄豪门式的伤感和怀旧,而有着底层小民的现实感和向上挣扎时的文学想象.贾平凹的特点就源自于他与“南方”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源自于他创作的现实性和抒情性.他的不纯粹的“南方”出身和纯粹“北方”的创作环境反而造就了他无法复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正>我于1992年在开封召开的“周易与北宋文化研讨会”上曾演示过一个“直观天文仪”,并有一个“中国神秘文化根系表”。认为中国神秘文化的总根是古“天文”,并由此生出三大文化主干:八卦系统、历法系统、五行系统。其中《河图》《洛书》(下简称“河洛”)也在此根系之内。当时学者尚不注意。这里我将揭开它的秘密,以昭示天下。 “河洛”保留在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里。“参同契”的秘密全在“天文”,而“河洛”则是用数字图形表示天文的符号系统。道家用天体运动比喻炼“丹”内容,即丹精运行轨迹。 《河图》是表示“斗建”与“日缠”的数字图形,亦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状态符号(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公转)。《河图》分内层外层,内层用“生数”,外层用“成  相似文献   

17.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贯穿着与疾病有关的身体经验和文学修辞。鲁迅与贾平凹都是有着丰富的患病体验,并对疾病问题进行了深切表现的作家。从鲁迅到贾平凹,对疾病的书写从科学化到神秘化,从祛魅到复魅,从崇尚科学理性到注重文化民俗。透过从鲁迅到贾平凹的疾病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科学与迷信的纠缠,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消长起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怀念狼》 ,含有作者强烈的对抽象精神的呼唤 ,从而使这部小说具有某种文化寓言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