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史学界,世界史编纂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在这一传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论”问题。西方中心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学术规范,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以西方的历史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以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历史和文化造成遮蔽和误读。全球史家尽管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具体的世界史编纂中仍未做到彻底的“去中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编纂同样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倾向。要克服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世界历史的“中国维度”。  相似文献   

4.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的现代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首先,他举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的前途,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角度论述中国现代化之必要性,深化了这个延续百余年的历史主题。其次,在目标模式上,毛论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模式的历史必然性,超越了历史上出现的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守成论、中西文化体用之争,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次,毛指出现代化具体道路问题,是目标模式结合国情和民族特点的具体落实问题,这就在超越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理解的同时,又反对把苏联东欧经验等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的做法,从而开始了中国式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驱动的现代化逻辑,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彻底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现代化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僵化问题,走出了后发国家的“经济依附”与“政治衰朽”困局,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转型,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特别是能否规避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最大的弊病在于“目中无人”,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是解放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现代化。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和谋划的蓝图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它是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的根本所在,保障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化险为夷”、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超越”具有更为广泛、深邃的内涵,是人类及其社会特有的品质和机制,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现象,宪法文化具有同样的品质。中国文化具有“内在性超越”的本质属性,宪法文化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宪法序言和条文的规定中。深刻体认这一特点,是现行宪法进而贯彻实施宪法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中国宪法文化与西方的宪法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西方宪法文化是“外在性超越”。这两种文化特点各有所长。中国在发扬“内在性超越”宪法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在性超越”注重制度性的约束机制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相比 ,既有完全不同的全球性时代背景 ,也有中国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 ,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超现代化” ,解决中国“超现代化”问题 ,必须确立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导向 ,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变革传统儒学“中国中心主义”的文化世界观是中国现代化首要的基本的历史课题。但从“中体西用”到“西方中心主义”,再到建国后借助社会主义优越性重新膨胀的“中国中心主义”的历程表明,中国人重建新文化世界观的努力失败了。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根据对时代与中国的全新认识,提出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文化世界观基础。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世界观的历史变迁,人们不难认识到邓小平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一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自近代中国被资本主义以“文明”的名义裹挟进现代化进程以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现代化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体内容。这一内容的历史性展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历程,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及其“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的过程。它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历时性事件发展和共时性场景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四个面向”:面向近代中国革命之时代主题的“主义”选择逻辑,面向革命与建设主题转承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人民”这一社会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的“幸福”关切与践履,面向超越资本文明并开启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世界无限可能的新文明创造。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四个面向”的理论品质,可为学界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视角。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主题是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中西论争的文化思想主题相一致的。围绕着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文化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古今中西的论争.它肇始于近代,延展到当代,提挈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总纲,也制约着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轨迹与走向.哲学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以新儒家为代表)、自由主义的(表现为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真正有效的回应方式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跳出了中西论争的怪圈,主张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超越了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否则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哲学应该以邓小平特色理论为指导,走向现代化这个现实,回答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超越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西方国家的读者对译文的选择与接受和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之间始终存在尖锐矛盾:西方国家的读者青睐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存在有损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而中国政府依据自己的意图译介出去的作品在西方却又时时遭受冷遇.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效果.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超越“非此即彼”的第三条道路,即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争取西方世界的积极配合,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做出了新颖独特的四大理论贡献:(一)中国现代化目标──振兴中华论,他是这个口号和目标的最早倡导者。振兴中华论体现了把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统一起来的现代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二)中国现代化纲领──三民主义论。其本质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其闪光点在于探索一种趋向于人民主体论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以求超越资本主体论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三)中国现代化道路──自主开放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首倡者,他要求把对外开放的全面性与独立自主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四)中国现代化文化──综合创新论。他主张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吸收中国传统的母体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之精华,综合创造中国新文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这是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和三面旗帜;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继承了孙中山现代化思想精华,扬弃了他的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终于使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关键期、起飞期。  相似文献   

16.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鲜明特质,这种现代化的基本设置及其运作诉求,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盘剥自然、贫富分化、扩张攫取以及文明冲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现代性后果。依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扬弃“掠夺生态”“控制自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在”的生态文明类型超越;二是扬弃“剥削劳动”“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超越;三是扬弃“暴力掠夺”“霸权崛起”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逻辑,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多赢共赢”的全球化格局超越;四是扬弃“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实现人类社会“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文化理念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发展的图象,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早已将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同欧洲的发展线路科学地区分开来。在作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中国,新生产力发展的微弱因素,始终未能形成一股足以突破其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从而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近一、二百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就像16世纪以前西方文化落后于东方一样,变得停滞,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新崛起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企图征服中国,但事实上,其客观后果反而刺激了中国人接受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地处领土边缘的香港等一小部分沿海地区,却先后被占据,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迅速被破坏,转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从而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历史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一个东方大国内产生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这必将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全面“物化”,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从而在本质上朝向“物是人是”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当代自觉解答,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把资产阶级人权绝对化、神圣化,当做“不可逾越”的教条,是违背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发展的辩证法的。近代中国人权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超越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的局限,中国人民才能赢得人权;“超越”是中国人权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人权理论、纲领、摸式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资产阶级,赢得了中国人权史上的最高成就,并继续朝着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生成逻辑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性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阶段性展现和延续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历程。从文明呈现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布局上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道路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文明、目标上是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从理论超越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五重超越”意义,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资本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和“历史终结论”,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