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西方国家跨国粮食垄断集团控制粮食产业链并与西方粮食大国政府的粮食政治化战略结合起来,是未来粮价持续性上涨的深层原因,全面评估跨国粮食垄断集团控制市场战略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认为其控制粮食产业链战略尚未对我国粮食贸易、粮油加工、粮种专利方面产生实质性威胁,我国已初步建立抵御外资控制的法律保障机制,但仍需在国有企业贸易制度、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方面完善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为突破口的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破解粮食“三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安全保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短期冲击效应明显,长期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粮食生产者面临着较强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玉米高库存问题得到扭转,但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在需求刚性增长约束下进口数量激增,进口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大;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存在溢出效应,粮食生产者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新形势下,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粮食生产稳定机制,完善国际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表现 由于1985年度我国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去年以来,无论是中央领导,或是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的同志,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过几年持续稳定增长以后,已出现了后劲不足的苗头。 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因粮食生产总量的减少而提出,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造成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作物布局调整、水利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出现利益失衡:“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呈负相关。利益失衡的原因为:粮食主产区为生产粮食承担的权利、责任与利益不对等,粮食生产对地方政府不仅没有税收,反而还要地方政府增加其配套补贴,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发展工业和推进城镇化的成本。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长效机制,中央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建立粮食区域补偿基金,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和完善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省粮食工作经历了由“卖粮难”逐渐转到“买粮难”的过程,这固然由于自1984年粮食总产量获得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紧接着就是两年减产两年徘徊,一直未恢复上去,造成余粮减少、粮源偏紧的原因,但和近年来粮食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也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解放后头八年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农民生活有显著改善,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从一九五八年以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就缓慢了。一九五八年粮食总产量是四千亿斤,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量为六千零九十五亿斤,但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则大体上相当于一九五七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的产值,一九五七年每人是二百七十八元,一九七七年是二百一十一元,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四。一九七八年全国农业  相似文献   

8.
继1984年粮食获得创纪录丰收以后,1985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总产量比1984年减少280亿公斤。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三: (1)自然因素。1985年,不利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据测算,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约为50~100亿公斤。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表现为粮食生产投入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耕作粗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低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据统计,1984年四川省粮食每亩平均纯收入为22.95元,而经济作物每亩平均纯收入为83.41元,种粮  相似文献   

9.
尚范 《松州学刊》2000,(5):54-55
不容置疑,自粮食经营放开以来,粮食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企业承担了政策性业务,但对其的利益保护政策却得不到落实、政府行为与经济责任严重脱节。对此,国务院出台了科学的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优化了粮食企业的经营环境,使粮食经济逐步脱困成为可能。但脱困首先要从思想上扭亏,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这是使可能成为必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粮食发展研究李良生云南粮食的生产和供给,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价格全面放开以后,除烤烟以外的主要农产品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完全地进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农业资源的配置已经逐步趋向以经济效益为基本导向的经济运行过程,价值规律在调节生...  相似文献   

11.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方式使我国粮食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加剧,粮食生产压力越来越大,预计我国下世纪初粮食缺口将达0.5~1亿吨,这一巨型缺口主要由饲料粮需求膨胀所致。本文运用典型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系列现实问题,研究了长期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人畜共粮问题,分析了长期存在的农户种养业合一和粮饲消费合一的形成机制和产生的原因,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粮食产消格局和粮食发展思路可能实行的粮饲分治和新的粮食发展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粮食经纪人活跃于农村粮食收购一线,然而农村粮食经纪人与农户之间存在不科学的零和博弈关系,农户由于信息不通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其利益多数时候受到损害。本文以吉安县桐坪镇为例,根据当前的政策环境,利用供应链思想来建立一条科学合理的农村粮食收购链来改善不合理的收购现状,以保障各方利益,为规范农村粮食收购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内部推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新型农业生产要素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以及粮食生产宏观条件改善而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用地减少、资本外流和劳动力结构失衡而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促使粮农收益长期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国内农业格局大调整和中国成为WTO成员国的背景下 ,农业制度因素越来越重要。从近期看 ,需要重点突破两个方面的传统农业制度 ,即在粮食流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从而为 2 1世纪初期新一轮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基本的制度准备。本文跟踪分析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展和土地流转新的形式 ,提出了加速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和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青海是个缺粮省,在建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要靠调入粮食实现供需平衡。我省虽曾多次提出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从1995年开始,国家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区自求粮食平衡。从青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实现粮食自给的前景和对策进行科学研究,这是本课题所要完成的任务。一、粮食生产及供需情况的历史回顾青海粮食生产的历史悠久。从秦代开始就有了种植粮食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重要农区之一,粮食和棉花又是江苏省农业生产中的两大优势,它们的产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建国以来,江苏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本上都是稳步发展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3356.85万吨,人均产量达到547.5公斤,棉花的总产量达到66.59万吨,都创了历史的最好水平。可是,以后几年却出现了徘徊局面。粮食1985年总产量下降到3124.7万吨,人均产量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粮食产后前端损失仍较为严重,产后前端损失评估的系统性、时效性和代表性不足,常态化评估制度缺乏,尚不足以支撑节粮减损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此,应构建以政府现行调查平台为核心的损失调查体系,制作粮食产后前端损失调查的标准手册,科学制定调查数据审核、汇总办法,并编制粮食损失指数,周期性发布粮食损失调查报告,以期摸清产后损失“底数”,打造常态化减损机制,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为全球提供中国节粮减损经验。  相似文献   

19.
清雍正年间在上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是上家族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士家族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统治,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特点、社会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原因元代统治者建立全国政权以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遂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元代在宋代羁糜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上司制度,以此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此时,土家族地区设立了许多军民长官司。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有…  相似文献   

20.
粮食/人口→均衡●刘成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所有问题的起点,而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归根到底落实在人口与食物的均衡上。一、问题的提出和均衡的含义当一百多万年以前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产生了农耕文化并带来剩余农产品以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就摆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