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是由主体的某种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既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因而,能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客体,主体就认为它有某种价值;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或不与主体的需要发生联系,客体就无所谓价值。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都是有价值的,而雪中送花可能价值就不大。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些属性。价值应该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反对把价值当成物的属性的观点,他说:“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它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的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认为价值不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独立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研究.吴建国、崔绪治同志提出要对“那种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并主张摒实践的目的于实践活动之外,而把实践活动看做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把实践概念理解为“客观物质范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我们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理论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影响,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页)。即是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利害关系或功利关系。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非实体范畴。 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是以二者的实践关系为基础的,实践决定着主体和客体、同时也表明了主体通过实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玲 《南方论刊》2006,(2):70-70,56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他不仅精辟地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有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于是,古人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转载吴健吾等编《徐锡麟事迹》附录二所收《孙中山致徐锡麟》函件一通(以下称“函件”),说者谓此系“研究起义的策略问题。这是他们在革命活动中有直接联系的唯一明证”,徐锡麟“所谓‘供’词说‘我与孙,文宗旨不同’云云,当然是一种权变之计,转移清政府对孙  相似文献   

8.
商景龙 《东岳论丛》2002,23(5):77-78
马克思主义同其它学说流派之间的分野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其它的学术流派之间的论战都不可能超越“思想”本身 ,马克思主义却立足于从总体上改变整个世界的立场进行终极的实践批判。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深刻把握是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条件。实践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推动主体的变革和客体的现实化 ,促进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唯物辩证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内容形式范畴在应用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所起的指导作用,便是一个证明。本文主要讨论内容形式范畴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并对“以‘结构’取代‘内部形式’,而以‘形式’去指通常所说的‘外部形式’”的观点(见《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一文.简称《新议》)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新兴议题,“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关注大致经历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办’思政课”根本遵循的把握与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用’好‘大思政课’”善用之道的思考与探索、“坚持用心‘讲’好‘大思政课’大道理”本质追寻的挖掘与阐发以及“以全党全社会之力‘建’好‘大思政课’体系”的拓展与升华四个阶段。就“大思政课”的研究论域来看,主要包括必要性、核心要义、范畴关系、基本特征、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六个方面。虽然“大思政课”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深化与发展的空间。面向未来,学术界可以从深化核心要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研究与强化技术赋能研究四个维度对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四个维度分别关乎“大思政课”的基础性、规范性、系统性与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质变问题时,常涉及“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有些同志认为“度”就是量变的“最高点”,“最高点”或“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变的开始”,“事物的质变是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的‘度’,即‘某一最高点’时候就开始了的。”(参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柯彰同志《根本质变过程从何开始》一文)其实,“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过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确切地把握这两个范畴的内涵,划清两者的界限,看到两者的联系,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一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在阐述鲁迅成长道路时,有一段对郭沫若一类知识分子的评述,他说:“‘五四’到‘五卅’之间中国城市里迅速的积聚着各种‘薄海民’(Bohemian)——小资产阶级的流浪人的知识青年。……他们的都市化和摩登化更深刻了,他们和农村的联系更稀薄了,他们没有前一辈的黎明期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老实的农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反而传染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括孤内前一数字是年份,中问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页数)发刊词··’…………·’··‘…………··‘…………··’··’·’…·‘……本刊编辑部(84·1·封二 > 哲 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张江明(吕’·二·70 >沦科学范畴的源泉和形成 — —《论持久战》中的辩证逻辑问题初探’…··’…………·’…章 沛(84·1·79》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及其有关的两个问题—……………·史贻速 吴 晖(84·1·85)从辩证逻辑看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16.
在我着手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正好看到向熙阳同志《怎样看待‘主体热’现象的出现?》的文章,它更强化了我写作这篇东西的决心。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的“主体热”包含着对主体和主体性范畴的理解。但是,在讨论中,有的论者往往把这两个范畴混同使用,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十分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研讨会上发展过程中,随着法制的健全,守法是会计活动的根。_二二了卓’志不,工二二了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一‘’””’“‘”““—工’”‘’“—一”’“—””K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本准则。但是,法制在逐步完善的今天、要保证社会主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法规制度,做到严己奉公,以客观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会计道德是很重要的。否则,大实事求是的原则秉公办事,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把国青年哲学家赵汀阳  相似文献   

18.
阅读卫生学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活动中的卫生问题与医疗卫生中的阅读活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阅读与卫生的关系。据此,笔者把这两个领域归纳为一个学科范畴─—阅读卫生学,并对其历史与现状、对象与内容、意义与发展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关联的范畴,它们在实际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哲学及其体系时,不仅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阐述客体和主体,同时还考察、阐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观他们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相互作用的表现、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主要内容。第一、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而演变。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着双向的运动。就是说,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20.
论精神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是和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和依赖,又相互离异和制约的两极。我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规定客体的。客体就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