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又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縻府州(土司)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既打破民族间的隔阂与分裂状态,也是中国各民族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历史悠久,体制完善、机构独立,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行政监察制度及其运作,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形成、发展、成熟完善等时期的分析,进而总结出其基本特点,以便从中得到一些现时代的借鉴意义,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的比武大赛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武大赛是西欧中世纪骑士的重要活动,它的出现与战争密切相关。自12世纪有确切材料记载以来的五百余年时间里,比武大赛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比武大赛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骑士们出于各种愿望和目的积极参加这项活动是其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文学批评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趋势发展。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观点、方法的共存,表明了作家对文学性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文学批评的多元对立表现为作家对文学传统观念的反思,对艺术形式的探索。西方文坛多元对立的现象最终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反应。多元存在的社会最终也将表现在文学创作———小说创作之中。多元结构的小说是当今小说的突出特点。它从现实和语言的关系,从人们对现实的不同认识,揭示语言意义的不定性,反映当代人们对认识现实的可能性的怀疑。同时,多元结构小说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多元存在的文学现状,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文学立场并有所成就,而不至于失落在不定性的文学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历来受到国内史学界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看法。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站在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对构成殖民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殖民帝国方面的考察,因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是正确的,却很难说是全面的。本文从西欧殖民帝国的角度重新审视殖民体系崩溃问题,目的在于对这一历史作出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商品经济既是封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封建经济又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托 ,互相制约 ,互为条件的一种综合性经济  相似文献   

7.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被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或其类似活动古已有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在封建社会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载体建设立意清晰、主旨明确;融入生活、频繁感知;规划统一,教化自然。其发展特点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建设留下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党陆续走上执政舞台,短期执政或参与联合执政.在执政期间,西欧社会党把利益整合功能看作是党执政的生命线,通过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努力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这些经验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利益整合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及所属各部门行政人员的法定职权和责任,对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中国封建社会行政问责主要围绕特定的问责主体和客体展开。问责主要有举、弹劾和告等形式。受质询者在接受质询者的问责后,一般按规定的时间采取验问和推辟等形式,对检举官吏行政违法的问责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案验,调查事实真相后向上级回复。对构成行政犯罪的官吏移交司法审判机关进行验问,根据责任的大小依法确定不同的处罚形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开除公职、赔偿损失、追究刑事责任等。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缪凤林长期用力于中国通史构建,所著《中国通史纲要》及《中国通史要略》提出中国史十时代说,将"封建时代"的制度概括为三:封建、授田(井田)、宗法,将唐虞夏商西周称封建时代。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封建"是与"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相对立的概念,指的是殷周封建制,与秦汉以降的"大一统的专制皇权"另成一格。缪、费二先生坚持"封建"本义与西义相通约的理路,准确地概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其具体结论应予认真对待,其论史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社会农业管理机构设置及课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北齐时改卿为寺,中央官署名称与官名首次分开,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机构。农业管理机构也随之形成,并在各朝代得到了完善,管理功能逐步充实,并制定了对农业管理机构和官员考核的标准,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平等或者公平是现代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之一。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平等观念。在当前中国推行法治的进程中,转变传统的平等观念,树立符合现代法治精神要求的平等思想,非常重要。本文着重从观念上而不是从制度上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以及非主流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南方有嘉木》中的杭天醉是一个封建末世的文人 ,他包容了具有道家倾向的封建文人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他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又导致了他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精神的低迷及至疯瘫 ;他虽然精神上低迷不强健 ,然而他又具有思想者的特色 ,思想透彻而高洁。杭天醉的沉沦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衰落 ,他引起了我们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可以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个阶段.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比西欧长得多,因为中国的地主经济阶段比西欧长得多.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迟缓问题的实质.西欧进入地主经济阶段和在农村中产生资本主义是同时的.中国进入地主经济封建社会,是由于要突破农村公社--井田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因而以秦国的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天下为契机,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土地民得以买卖,变领主经济为地主经济,在政治上废封建、置郡县,变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地主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及由其产生的三位一体公式、官僚政治及其支柱科举制度这一政治上层建筑、儒家学说这一思想上层建筑、被科举制度打乱的阶级关系,即四位一体公式等,使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得以延长,资本主义产生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历史上的舆论传播形式,运用传播学理论,历史纵向地回溯先秦时期与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传播形式,揭示舆论传播形式的合理性与文化繁荣度和社会稳定性的主面关系。认为:君主虚己纳言、郑人乡学议政、学派以论治世,是先秦时期多渠道的舆论运动形式;防民之口与君臣谏纳、君主微服私访与窒阻下情上达、民间横向清议与官方粉饰太平,是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运动形式。舆论传播以思想意识的运动力量曾经促动了社会矛盾走向激化,成为封建王朝更替的诸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实行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制度对文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的封建社会与宗法制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而宗法制之对行使君主专制的政治权力,在"家国同构"中起极大的作用.政治型文化必然带来对文艺的政治功利要求,对文艺首重政教功能论可谓遍布所有体裁、样式的作品中,而且纯文艺不发达,也导致了文艺家独立人格的丧失.宗法制的"纳上下于道德",形成了伦理中心主义,使道德教谕成为文艺的内容和批评标准,文艺不重个性,而重在群体的、共性的道德与感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多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共同促成的,其结构性特征是经济方面的“强干弱枝”结构、社会阶层方面的正、倒“金字塔”形结构、政治与伦理方面的“国家与家族两头大”、“社会中间小”结构以及“家国同构”。这些结构性特征消解了法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破坏了法治的运行与操作,抑制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中国法治的缺失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解析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及其演变,探寻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轨迹,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从中看出,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中国境内)、统一多民族中国三者之间虽然范畴不同,却三位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本身的形成、稳定与危机,同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