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三方面剖析、揭示了佛教美学的反美学特点:一、佛教为化谕众生而权行方便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艺术美是为佛教所否定的美;二、佛教正面肯定、认可的美(涅、净土)是超越审美享受的美;三、佛教本无意建构美学,但佛教经典在阐发其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时,又不自觉地透露出丰富的美学意蕴,孕育、胚生出许多光芒耀眼、为其始料不及的美学思想、此外,本文还论述了佛教和宗派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敦煌文献中描写丑妇的作品分为两类:佛教故事类和民间世俗类,并分别对这两类作品中的丑妇形象进行了分析。佛教故事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外貌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美与丑之间以崇佛为分界可以相互转换。民间世俗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品行的描写,妒妇、懒妇、搬弄是非之妇都被归入丑妇范围,反映了儒教对女子"四德"的要求。两类作品在描写丑妇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儒释观念的不同。但这两类作品有着一致的丑妇观,即丑妇之丑具有绝对性,是美和善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这与中国传统认知中丑女可因其美德而改变命运的丑妇观有所不同。其原因与佛教对唐人审美观之影响、敦煌说唱类作品对俳谐性之要求以及唐代官方对审美理想之引导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 ,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 ,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 ,变异为一种准宗教 ,与儒、道对立互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 ,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 ,中国佛教则带给古代中国诗学、美学一股活泼泼的灵动之气 ,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的风格与走向  相似文献   

4.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探析体育休闲运动的美学意蕴和美学形态,揭示出体育休闲运动之美绝非传统审美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之美,而是一种具有参与性与创造性的社会存在之美。同时阐释了体育休闲运动审美中的"距离"和"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以审美人文精神为导向和内容构建体育休闲运动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6.
佛教中观学派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思维义法的浸渍而达成的。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色空不二的世界观影响了后世对美之真幻和艺境特征的看法。二、对空有关系的否定性辩证阐述形成了“不即不离”的“诗家中道”。三、“双遣双非”法的系统运用使传统美学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言说方式。四、“三谛圆融”说影响了后世以圆为美,贵圆、尚圆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心融万有”、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中”、法相宗的“一切唯织”诸方面论证了“三界唯心”的佛教世界观和佛学的“心学”特色,由此推导出佛教以现实美为虚妄不实的心造幻影、以脱俗净心为审美境界的美本体现,并论述了美学中佛教唯心说的投影。  相似文献   

8.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敦煌佛教艺术的题材内容的选择、表意方式以及美学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敦煌古代工匠与佛教艺术的民间性等相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敦煌艺术以佛经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经过"万类由心"的营构过程,创造了神人结合的形象和宗教幻想境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风貌和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长俊先生的<景观美学>以景观美为切点,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涵盖面较广的"美即生命"这一新定义,他又以这一美学研究新说为指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景观美学五论体系其一是从整体性上构建景观美;其二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三是在时代性上建构景观美;其四是在美的共同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建景观美.<景观美学>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上,为如何创造景观之美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的审美化是整个语文教学实现审美化的基础.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感性美、理性美、个性美"三大元素的分析,初步提出未来的语文教材应该以"科学化序列、人文化内容、艺术化形式"三大方向,进行审美化体系建构,促进教材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 ,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在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实践走向了创造 ,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 ,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 ,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 ,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 (生命 )艺术化 ,实践本身也艺术化 ,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 (审美化 ) ,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上,美学教科书通常都以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滑稽)等来界定该范畴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四者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并非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并且这种划分易在理解上造成混乱。审美范畴的较为科学的划分,应是阴柔美、阳刚美、悲伤美、幽默美等。  相似文献   

16.
禅宗美学是佛教禅宗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美学思想.以中唐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散文、诗的创作,正是禅宗美学影响于文人创作的产物.禅的定慧双修确立了柳宗元山水散文、诗的禅悦境界,突出了柳宗元啸傲山林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合2009年中国大陆关于佛教美学的部分研究成果,说明在前人已有的方法、成果之上,无论是深入佛教美学自身的理论探讨,还是佛教与文学、艺术的相融相通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9.
河上公论及“道美”五个方面“道美”比任何感性形象美都高,“道美”既无形又难从一般审美中获得,“浮华”之文艺不符合“道美”精神,“情欲文饰”不但不符合“道美”且会害人害己妨政扰民,“道美”和“道”一样只具有无用之“用”,《想尔注》都做了更宗教化的阐述。“道美”思想从《河上公章句》到《想尔注》的转变,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到道教美学思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论体育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新分支 ,离不开美学的基础原理和规律。体育趋向于美 ,美渗透于体育。体育和美学联系在一起 ,是体育科学发展中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社会和哲理的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究 ,才能达到一个成熟、深刻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