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居住的郊区化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异化现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区域配套设施建设的协调,明确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并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2.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集中表现。城市郊区化对一个区域的作用是很大的。西方国家政府在郊区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对上海市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补充,促进上海郊区化的健康发展。调整上海郊区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从都市主导型向都市郊区互惠型转变;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理顺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关系,进一步下放权限,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同时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改变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唱独角戏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大城武汉与小城利川之间大规模、季节性人口规律性流动的现象表明,受较高土地价格、承接低端产业转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外围往往被规划为城市的预留发展区域,没有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郊区化、逆城市化的首选区域。而远离城市、环境宜居的偏远小城却成为了城市中产阶层追求更加从容舒适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实质性“郊区”,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郊区化的“飞地模式”。郊区化的“飞地模式”实践是市民能动地追寻他们理想中的“郊区”所作的变通,是被抑制的郊区化需求的变相满足。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经济发展转入中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尊重并多元化满足城市中产阶层的郊区化需求,将郊区化、逆城市化战略提上议事日程,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最直观表现在城市人口内部迁居行为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前广州城市内部迁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广州居住郊区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并针对在广州居住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郊区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它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用地问题。各地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时 ,应当坚持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 ,节约用地 ,科学规划 ,加快郊区道路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郊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特大城市已进入郊区化阶段,由于资源、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不能走西方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的郊区化模式,而必然走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导向模式。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经济和人身上依附于男性家长,同时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大的道德教育责任.因此,中产阶级人士开始将家庭安置在远离工作场所即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郊区,一方面让女性脱离生产活动而投入家庭当中,另一方面让她们远离城市生活的罪恶,在郊区住宅中建立起道德纯洁的世外桃源,由此推动了英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后美国郊区化的高潮中,居领先地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莱维敦。莱维敦适应了美国在二战后初期对住房的迫切需求,迅速崛起。它强调家庭和社区的生活质量,并能在户型和规模上进行适当调整,深受美国社会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的青睐,因而长盛不衰。它在郊区化进程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众多社区效仿,成为郊区化的理想模式。但它追求居民成分的同质化,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居住区分离等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则是早期城市郊区化的一个直接动因。在18、19世纪,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日益成为零售业、手工业、金融业等经济活动的集中区,而市中心的居住功能则被大大削弱。一部分城市居民,尤其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追求更宽阔、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地带迁移。由此,城市边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城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中产阶级与19世纪城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中新型中间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预示了英国社会由两极型社会向着橄榄型社会演变的趋向。而中产阶级的茁壮成长,反过来又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使城市功能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的功能分区。从交通方式到居民居住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中产阶层及社会精英迁居城郊或郊区的独立、半独立式住宅,使城市发展出现了郊区化趋势。此外,中产阶级的壮大,还促进了城镇管理走向民主,从城镇寡头统治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关演变。  相似文献   

11.
从驱动我国城市郊区化行为主体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城市郊区化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空间行为选择过程,并探讨了新经济时代南京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开发区与大学城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等均是推动新经济时代南京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人口郊区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人口郊区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趋势,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郊区化趋势。对城市人口分布变动和人口郊区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前人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武汉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武汉市人口郊区化的过程、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制约上海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由于人口的单中心聚集,空间形态"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设施配套滞后于产业布局,郊区的交通格局不完善以及城镇体系的非均衡发展等原因.提出要从两个层次来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二是上海市辖范围内城镇空间系列的构成;提出要构建一个以轴向发展模式为出发点的"多圈、多级、多轴、多核、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美国郊区化过程中的过滤机制,形成了美国大都市区独特的人口分布模式,即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阶级和种族隔离,这就使聚集在中心城市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因此,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开展了"开放郊区运动".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和种族歧视,开放郊区运动步履维艰,并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5.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明晰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 ,对北京郊区化给予全面分析。论述了北京的人口、工业郊区化现象和有别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趋势 ;剖析了北京郊区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 ,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随着美国郊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的低密度蔓延在全美形成一种趋势.这导致了城市中心的衰落、不同人群分化隔离加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新城市主义理论、实践运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如同所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一样,新城市主义的产生亦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试图在梳理战后郊区蔓延进程的基础上,对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中,武汉市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应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作为发展目标。对此,应有总体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即以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郊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特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690年到今天,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于其它国家城市化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生的自我发展、跳越性、流动性。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