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机传播充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播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基本实现。手机媒体文化传播显现出普适性、放射性的传播机制,人际传播动能极强,手机媒体传播机制具有“碎片化”传播的随机性与多样化特点.手机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交流的欲望。从手机文化传播受众需求来看,使用与满足正是人们使用手机媒体、构筑手机文化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2.
谈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对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很有益处。由于受众存在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求真心理和亲和心理 ,新闻传播应在引导、新奇、真实和贴近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政治、文化、宗教等传播环境的整 体互动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及心理结构,并在选择新的理论视角研究 传统文化受众特质的方法论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广告的基本原理就是说服传播的原理。广告受众(消费者)接受并消化传递给他的信息是广告诉求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只有满足广告受众的心理需求,成功地抓住受众心理,广告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介不断变革,受众对春晚的心理认同已发生变化。对江西省安福县老百姓的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心理中文化认同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纠结在一起;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春晚的问题主要在于偏地域性和节目模式化等;受众心目中理想春晚的节目应该做到贴近生活;春晚的魅力和创新在于贯彻落实“三贴近”;春晚传播应该进一步契合顺应新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性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冲击着传统审美观和社会性别观。中性化现象的背后,则反映着被颠覆的社会性别规范以及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生活态度。酷儿理论的性别操演概念解释了中性文化存在的内在必然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指出了受众接受中性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同时,中性文化的传播还体现了人们固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社会变革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如何适应数字化传播环境、满足新兴受众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挑战。当下勃兴的参与式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要以参与和体验吸纳最广泛受众,以优质文创产品激发受众的参与需求。大力培养参与型受众,不断提高受众的创造力、传播力和理性参与精神,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新动力。积极培育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态空间,创设能够吸引受众积极参与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是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抑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儒道佛互补机制,等等。这种传播机制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应当能够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曹淑慧 《南方论刊》2006,(11):53-54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明星。他们在众多网友的追捧中“一夜成名”,但也在“昙花一现”后马上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这些曾经追捧他们但最后又抛弃他们的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本文探讨了这些网络受众的几种心理状态,并找出了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理规律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惠霞 《人文杂志》2004,(5):187-189
本文论述了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心理规律及其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总结了广告传播运用文化心理规律的三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在日益提高。教师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社会责任重压下,引发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冲突集中表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与现代社会民主开放意识之间、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势力与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观念变革之间和“听话就是好学生”的定论与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之间。作为现代教师,只有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冲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在日益提高.教师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社会责任重压下,引发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冲突集中表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与现代社会民主开放意识之间、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势力与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观念变革之间和"听话就是好学生"的定论与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之间.作为现代教师,只有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冲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其民主性精华还是封建性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都起着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封建的纲常名教是反动派遏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武器;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人把它作为阻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挡箭牌,或者用它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起着阻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不继续消除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法林之达深深扎根于民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传播效果之所以良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非常重视并善于对传播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正像人们需要吃肉而又不吃生肉,必须把生肉加工成多种多样的美味佳肴才吃...  相似文献   

19.
程华薇 《天府新论》2024,(1):146-1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传播路径和方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和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20.
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如传统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