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领导人一直延续着和谐世界的战略思维.毛泽东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路主要是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友好关系.邓小平主要思考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张要树立新安全观,建立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构建各种制度和文明兼容并蓄、各国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世界的内涵和特征表现在:政治上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制的世界;经济上强调世界各国应该共赢和共存;文化上应该是多种文化或文明的相互包容;生态上寻求各国人民共同治理.构建和谐世界,必须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和拓展共同利益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197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局限在国内人学领域,而忽略了国际范围内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世界这样一个问题域.当今人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即对内如何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如何理解构建和谐世界阶段.构建和谐世界涉及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和谐世界的主体--国家以及国家间的和谐问题.构建和谐世界,大国间的和谐是关键.和谐世界是一种多元和谐.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印关系构建和谐周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外交理念,就必须从参与构建和谐周边开始.而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邻国,发展友好关系无疑对构建和谐周边、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发展中印关系、构建和谐周边,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但两国要采取有效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和谐周边的持续构建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完美体现,是我党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6.
程涛 《南方论刊》2007,(7):20-21
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以力致中(和)"、"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等和谐理念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是建构和谐世界的总体原则;"以力致中(和)"的和谐理念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保证;"天下为公"、"实现大同"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针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三者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有机关系.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构建和谐世界,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全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和谐世界"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新时期我国的和平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建立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为开展国际合作与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和发展进程: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是对世界秩序前景做出的合理设计和正确选择;国际合作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战略理念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精神.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宇观层面--和谐世界、宏观层面--和谐地区、中观层面--和谐社会、微观层面--和谐组织、渺现层面--和谐个体这五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的系统构建.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内政、外交方针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继承了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建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建和谐世界,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中国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从"与世界接轨"再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全球化,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世界越来越中国化,世界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构建和谐世界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与一个走向和谐的世界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形态。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和谐世界的逻辑生成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参与和开拓世界历史;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创造和谐世界的世界历史;第三,世界历史的未来将在和谐世界中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和平、发展和合作。国际法对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以国际法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遵守国际法的典范,但是在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推动和谐世界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视野中的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种理念,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诉求;和谐世界是一种应然的状态,需要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使它转变为实然。国际法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决定了它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实现提供可能与保障。同时,构建和谐世界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凭国际法一己之力来完成。构建和谐世界根本上有赖于国际力量均衡发展,国家利益的合理维护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渐进落实。  相似文献   

16.
张红 《理论界》2008,(11):36-37
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外交新主张。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指出构建和谐世界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和构建和谐世界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李东 《理论界》2013,(3):203-205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了建设和谐世界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进程,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与人的社会性特质具有内在联系,关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揭示了建设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的内在要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揭示了建设和谐世界是与人类自由解放理想相互联系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矛盾影响和制约着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进程。高扬和平发展的伟大旗帜,坚持世界和谐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实现各国和谐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构想,不仅是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与当今世界流行的“全球治理”观念不谋而合。在全球治理中可以实现和谐世界的构建,因为全球治理从全球观念和价值层面上反映了对和谐世界的追求;在全球治理所倡导的共存、共治、共荣中能够实现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全球治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目标中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就是要努力推动“和谐世界”的构想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变成现实,使中国真正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观点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政府在处理内政和外交问题时更加从容自信.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涵盖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推动建立邓小平所倡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中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在有关讲话中多次阐释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和谐世界理念建立在对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同时体现了内政和外交的相互关联.和谐世界理念立足自身、关照全球,承接传统和现代,对于化解国际矛盾、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