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乾年间中琉宗藩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藩体制是传统社会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但它却包含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中朝贡贸易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康乾盛世下中琉宗藩贸易进行考察,通过对宗藩关系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康乾盛世下中琉宗藩贸易的动机分析、中琉贸易的内容分析等方面来考察这一贸易体制在维系清代时期中琉宗藩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考察这一宗藩贸易体制在运作中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前,清廷同周边国家与地区建立了以朝贡为主要特征的宗藩体制.维护宗藩关系的宗藩意识成为人们的固有观念.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入侵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人们固有的宗藩意识淡化,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在处理属国相关问题时表现为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继而兼顾宗藩关系.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放弃宗藩关系.时人这种意识的转变对宗藩体制的解体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同法国方面的四次谈判就表现了这种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后期由于法国侵略越南而引起的中法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涉,是近代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清政府内部对于这个既牵涉到传统宗藩关系又牵涉到近代中国与列强关系的越南问题的认识、态度及主张极为复杂。这些主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或着眼于近代国际政治和中西关系的实践,或溯源于传统、传统观念乃至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传统宗藩关系和中外关系的实践;或积极,或消极;或反映了中西体制的冲突,或体现了传统体制本身的矛盾。从这些纷纭复杂的主张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清廷的处变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看守所制度形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下,晚清司法界在继承中国传统司法体制和借鉴日本及西方司法制度基础上设计了中国近代看守所制度.这一继承和借鉴不仅体现在看守所名称的由来,更体现在这一机构设立后所导致的中国司法体制运作方式的转变.清末该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虽不理想,但它却标志着中国司法制度开始与西方司法制度接轨,并为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法权、推进司法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朝关系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清政府开始在中朝宗藩关系中策略性地引入国际法:既以条约不可违犯的国际法规范遏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又利用某些自然天成的自然法学说来强化宗藩秩序的天然理性。尽管宗藩观念与国际公法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清政府却对国际法有意误读与取舍,实现宗藩关系的自适性调整,主要体现于:运用国际法的均势理论建构朝鲜半岛国际均势;通过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塑造朝鲜二元国际身份;按属国体制建立朝鲜近代驻外使臣制度。总体而言,宗藩体制引入国际法,以维护中国宗主国身份和朝鲜附属国地位为依归;宗藩关系对国际法的利用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屡屡在国际法的支援下实现因应调适。宗藩体制与国际法的繁杂关系,展现了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道、成、同时期是各殖民势力对中国属国进行染指的重要时期.随着暹罗、苏禄、缅甸、琉球等属国日渐被各殖民势力所染指,清朝旧有的属国体系渐渐丧失.几乎与此同时,清朝本土也开始遭受着各殖民势力的侵犯.这一危机不仅导致了"天朝"独尊的法理基础在西方、日本面前基本丧失,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传统宗藩体制开始瓦解.此后,晚清时期清延借近代条约体制对中越、中朝等宗藩关系的强化,则只能说是在有限的属国范围内对这一传统体制的一种补救和改造.  相似文献   

8.
徐松巍 《学术研究》2001,(9):97-101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所肢解瓜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秋,为了回应救亡图存、变法谋强的现实社会之迫切需求,中国国家观亦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王朝观开始向近代国家观转变.反映这种变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对传统王朝观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这些反思与批判主要围绕"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朕即国家"、"国家是君主一家之产业"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输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变化,作为文化核心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也同样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辨"的突破及"本末"观念的转变上。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逐渐被抛弃,"工商立国"观念逐渐确立,重商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兴起。依据相关资料,重点分析晚清时期本末、义利观念的初步变化,或还揭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近代转型的内在路径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作为对时代脉搏最为敏锐的群体——士大夫,真正由时代的变化而引起思想的转变,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由传统之"夷"转变为近代之"洋";对内,则由传统之局转变为"千古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1.
杨邦勇 《东南学术》2012,(3):257-265
华夷秩序是中国古代君主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而宗藩关系则是华夷秩序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明洪武年间,琉球王国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称臣入贡,宗藩关系正式建立。明清时期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琉球进行了有益的交流。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阐述,从整体上分析了中琉朝贡关系的来龙去脉,揭示天朝宗藩体制下中国与琉球的密切关系,研究了宗藩体制在琉球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涛 《江汉论坛》2023,(12):100-107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同时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最终走向世界。如果将近代中国的这一变化放到国际体系的层面来审视,我们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画面,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也体现出了国际体系的转换过程: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在西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下开始瓦解,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原则,并逐渐进入到正在形成的新的国际体系之中。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中国不仅对国际格局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还能与之进行互动,积极开展外交。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政府都只是仰赖于西方国家的同情心,不敢、不能、也无法突破本身存在严重问题的国际体系,因此也不可能真正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传统的宗藩外交制度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近代西方外交法则东来以前,中国以传统的宗藩外交,维系着亚洲大部分地区,中韩之间的宗藩关系,正是这种传统外交最典型的代表。一、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的立续及其文化动因明清之季朝鲜王朝与明、清两朝先后建立了关系最密切、制度最完备、时间最长久的宗藩封贡关系,成为透视中国传统外交的最具典型意义的范例。朝鲜王朝(1392~1910)同中国建立宗藩封贡关系始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这年正是李成桂集团以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918~1392)的第二年。李成桂原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并不是封建社会传统教育孕育出来的,而是在西方列强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背景下,被动地产生的.在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从模仿日本逐步转向模仿美国,高等教育宗旨从固守封建伦理到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再到提倡所谓的三民主义教育,各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尚义耻利"、"为善得福"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表述,中国近代彩票正是借助"为善"之名的"义赈"而得以产生.对于"义赈彩票",社会民众基于"君子言义"以及"乐善之心"的传统文化而给予普遍的认同,官方也采取不干涉态度;而对于以"逐利"为目的的各色彩票,社会舆论最初大多持禁止态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转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对近代彩票的弛与禁也呈现出博弈之态.隐藏在这种博弈后面的是传统与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双层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国家治理模式"的概念,试图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中来理解体制转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功缘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革,但是其最积极的变化体现在市场发育方面,有关政府、社会方面的改革仍比较滞后.在经济转型新阶段,如何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最大挑战,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国家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近代辨体批评在西学传入、西学话语重构本土学理思维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辨"之视角的改变,产生了辨"体"新内容.考察近代辨体批评的理论样态,近代文话文本研究必不可少.在以"辨"为中心的文体话语结构中,针对基本理论、内容指向、体用关系之辨及以辨体为旨归的文体归类方面的问题,近代文话相关论述甚夥,突出体现了近代辨体批评观在文体归类意识的强化、融通的源流正变观、强烈的明"体"显"用"意识等层面的新变,呈现出中国传统辨体批评近代转进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向现代转型,国家政权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中与不符合其体制的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公共卫生是近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站在“传统”对立面的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与代表传统医学的社会有着“行政化”与“弥散”的冲突.被“制度化”的社会新旧杂然相陈,“刚性”的“制度化”无时无刻都处于社会“不抵抗”的抵抗之中.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该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冲突由激烈到逐渐归复平静,最终的沉淀是双方控制与制约、渗透与制衡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功利思想的转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救亡"和"启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功利思想的转变承担着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责任.这个现代转型从晚清就开始了,到戊戌变法时期到了高潮.在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天下观"瓦解,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一,先验之天没落,人们开始立足于经验世界思考问题.其二,自然人性论取代了性善论,颠覆了原本的"善恶观","情""欲""私"有了合法的地位.其三,在合理利己主义的影响下,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义"和普通百姓的"私利"的冲突变得缓和,"利义"有了融合的可能性.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近代功利思想开始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成分,有了其现代的架构.  相似文献   

20.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