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与笛     
律与笛方光耀音律,是音乐艺术中音阶、调式、和声、复调、织体、配器等手段的根据,是音乐听觉审美的客观标准,是音乐艺术之根本。中西音乐之音律大体可分为三律:“五度相生律”、“纯律”与“十二平均律”。现由李曙明先生研究发明了“弹性十二平均律”、“复频律”。...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音乐都具有音响时间呈现的线条性,是人类听觉文化最深层的积淀,并且二者互动,因此是观察认知相对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中,汉语人与印欧语人在语言文化和音乐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汉语是宽式语形,以五度相生律建构的五声音阶是宽式音阶.印欧语是严式语形,以十二平均律建构的七声音阶是严式音阶.宽式与严式的区别体现出了认知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在自然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发展中被逐渐范畴化的.从语法层和语义层来解释宽式语形,从五音的定义、命名及音高来解释宽式音阶,并以汉语古典文学和汉族传统音乐来探讨汉语人的思维模式,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宽式语形和宽式音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并建构了汉语人认知的整体领悟性.  相似文献   

3.
苦音调式音阶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其来源、律学、特性音的标示法及其音阶的属性和调式判别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苦音音阶在西北地区的广泛运用正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而有关苦音的研究成果则对中国传统乐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近二十几年国内有关苦音的研究做一番梳理,并对重要的争议问题做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和声的共同逻辑规律(特别是在和声学教学方面) 的研究系列之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在音材料的使用上,是向着复杂的、多元化的方向演进。本文认为:和声的基本材料可以从音阶材料和音程材料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声外音除外) ,并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和声材料使用的复杂化过程和表现作用,在亨德米特理论的控制下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共同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5.
民间音乐积淀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形成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针对目前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层次模糊、归属不明等问题,本文在述评国内外民间音乐现有分类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线性多层次分类体系,以期有助于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6.
对利玛窦与中西音乐交流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玛窦是中西音乐交流的第一人,他把西方的宗教音乐介绍到东方,也把中国的戏曲及祭祀音乐、民间音乐介绍到西方.他第一次把欧洲的击弦式古钢琴带到中国.他写的<西琴曲意>既有宣传基督教义的道言,也有自己艰难经历的人生感慨.由于他的音乐修养只限于粗晓音律,因而他对中西音乐的交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雷州歌谣腔旋律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以四音核腔为动机,运用转位、逆行等手法进行即兴创作;二是do-re-mi-sol与do-re-fa-sol两种核腔交替使用,具有阴阳混彩的调式特点;三是音调中包含着具有中立音律高的特性带腔音;四是窄腔音列级进、小跳为主,与宽腔音列的四、五度跳进加反向迂回进行相结合,体现了"近山远海"的岭南移民风格,独领一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四川康巴安多地区的藏族民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民歌在音阶与调式、核心音列、旋法特征、唱腔与衬词、节拍节奏与曲式五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总结出该地区民歌在音乐上的一些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从而展现四川康巴安多藏族民歌珍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天文训》以阴阳五行为理论起点,构建了音乐发生学的本体论结构,将音律与天文历法对应起来,并在建构以黄钟为基点的六律结构基础上,对生律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淮南子.天文训》的音乐思想是秦汉之际文化变迁的成果,也是传统数理思维的演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民族乐派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上,两个时期民族乐派的态度和方法是不一样的。19世纪民族乐派将民间音乐素材"规范"和改造,使其符合浪漫主义专业作曲技法的原则;20世纪民族乐派在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帮助下,较完整地采集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不仅被直接用于音乐创作,而且也成了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刘红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一书的研究内容给予的相关评述,笔者认为,“华中卷”中的研究内容,是湖南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卷的研究多是对某一信仰体系的个案研究(“点”的研究),而缺少对某一个案中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面”的研究)。另外,本卷的选题面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地理区域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出版中,考虑增设“补卷”部分,以增加对“华中”区其他省份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13.
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基础,这就离不开民间音乐,它可以有效协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因素,并维护新农村发展的安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民间音乐有效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得以切实的提高。本文从民间音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特色资源、开辟发展路径三个方面,探讨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4.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民族音乐学研究开始关注“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对民间音乐及其社会关系的价值和意义,学界研究民间鼓吹乐艺人大多围绕“乐种和乐社”,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关注较少。以鼓吹乐艺人为例,分析转型期区域群体、专业技艺和管理体制等对民间鼓吹乐艺人身份建构与认同影响,从民间性、专业性与合法性(文化身份)的层面提出鼓吹乐艺人的身份建构与认同策略:加强区域群体对民间鼓吹乐艺人体认,从社会需求层面定位民间鼓吹乐艺人专业技艺发展方向,社会管理层应赋予民间鼓吹乐艺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词属于燕乐歌辞,所结合的是燕乐系统的民间新声。宋人倚声制词建立了规范,创造了真正的律词,使中国音乐文学进入古典时代。宋人不断采用新声以丰富词的音乐性,但又出现模仿典范作品格律而创作的倾向,遂演变为依词调格律填词。这样,宋词发展为独立的民族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大量来自民间个体的影像在互联网上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新媒体事件的发展和转折,成为普通受众参与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也为学界讨论网络的政治与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看,民间影像作为一种极易解读的语言代码,首先是一种民间意识形态的自我呈现和多向度、多层次的复调式影像话语叙事,逐步消解过去单向度主流意识形态霸权;其次,"民间影像"以一种真实"在场"的方式重新呈现历史事实,为受众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件讨论提供了多维度"在场的事实",因此有利于人们在互联网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的理性交流,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中国民间投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国民间投资的影响因素。采用Matlab软件计算一致性指标以及指标权重,对中国民间投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排序和单项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中国民间投资的十八个因素中,企业家信心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政府税收、国内消费需求列居前四。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的前提下,营造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外来音乐品种,我国的合唱艺术在合唱创作和演出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听众对合唱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优秀的合唱作品以及高水准的演唱人才却相对匮乏,中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发展瓶颈开始愈加凸显。中国合唱艺术民族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西方合唱的复调思维与我国声乐传统的线性思维、合唱艺术的音准要求与我国声乐传统的音腔理论之间的矛盾。解决上述问题不能只依靠折中的办法,而应当深入到更为根本的律制层面展开研究,将问题定量化、精确化,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具备时代感和民族性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至19世纪,“absolute music”(绝对音乐)曾经成为其后150年间西方音乐一个普遍性的主流观念.“绝对音乐”观念认为音乐不从属于现实社会,而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和规律.但是,时至20世纪,“绝对音乐”观念却因新哲学、社会思想的冲击而逐渐淡化,直至消解.对“绝对音乐”观念造成冲击的主要思想流派包括现代语言学与符号学、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英美兴起的“新音乐学”.“绝对音乐”观念的消解使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和大众音乐得到了和西方艺术音乐平等对话的机会,且为研究不同阶级、社会、文明的各种音乐提供了新的思想工具和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