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益差别与政策博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政策博弈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一种重要方式。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利益博弈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别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政策博弈,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简析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确保宏观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的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但在转型中国,确保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型制度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创造地方行政政绩,为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制度支持;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则因为缺乏执行政策的制度支持,从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必须通过纵向政府间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以创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正向互动的统一关系,为宏观政策的顺利执行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我国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对确保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意义重大。我国各级、各类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高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中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基层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坚定性;试验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04-210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常常出现中央的政策表达与地方政府执行相悖的现象,进而影响扶贫的实际成效。这种现象源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权力和信息方面拥有各自的优势,并由此引发它们围绕"权力—信息"优势而进行的政策实施互动所致。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方式及行为选择,影响了中央权力向下渗透的程度,也影响了中央对信息的控制力度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5.
母爱英  武建奇 《河北学刊》2007,27(2):163-167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在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政府行为博弈背景的基础上,将京津冀都市圈管治中的政府间行为关系抽象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关系,通过建立相应的博弈分析模型,得出各级政府在博弈的不同阶段的最适策略选择,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利益集团间环境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政策由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统筹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社会公众间的复杂博弈.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问责力度,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比重,降低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成本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共同选择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改变目前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明晰责任主体和主体职责,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环保的社会团体力量,让社会民众成为环境监督和问责主体可以有效推动政府环境责任履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剖析了陕北能源资源开发中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的问题,揭示了中央政府、中央企业、地方政府作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博弈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央与地方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维护开发地居民权益的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最终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享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治理中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智猪博弈”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面临着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导致其缺乏执行相关政策的积极性,从而与中央政府形成了经济学上所讲的"智猪博弈"的局面.破解"智猪博弈"需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事权财权,全面引入"绿色GD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现"区域限批"制度化,不断完善生态治理问责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以行政组织为主要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的强制关系向协商契约关系转变,中央相当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通过与地方谈判获得,形成放权让利的新局面,其博弈模式的均衡是中央政府采取下放政策而地方政府以对抗的对策回应,导致中央财政能力弱化。而分税制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否定,其着眼点是逐步收回向地方下放的权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博弈模式的均衡为中央集权而地方对抗的局面,中央采取“以牙还牙”策略,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总是对抗中央政府,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分权化的改革推进了地方政府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并引发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竞争类型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辖区企业之间。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区域制度、区域增长和区域管理权限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流动性要素和制度、政策上的博弈,与辖区企业的博弈则体现为权责之争。三种类型的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发展均产生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利益集团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主要包括渗入选举过程以对选举结果施加影响,疏通政府以影响政府的行政活动,广泛介入立法过程以影响立法结果,以及采用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停止合作等方式。中国利益集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行政部门和大众传播媒介来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的。这种差异是源于国家政治体制和文化的不同。要促进我国利益集团的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利益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社会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公共精神,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利益集团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绩竹 《北方论丛》2012,(4):98-102
14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商品经济化进一步发展,面对流通领域资金短缺,以及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恐慌与抱怨,英国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货币政策的保护主义法令。这些政策的推行暂时解决了流通领域的货币匮乏问题,拓宽了商品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流通渠道;同时,大量增加了金银储备,推动了重商主义在英国的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准备。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五十多年改革周期中政策变化的研究有多种角度,从财政视角进行的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规律。1949-1978年、1978-2001年是中国政府的财政压力波动周期,在整个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演变影响到契约的完全性,财政危机引发政府短期政策操作并产生累积效用,收入分化引致制度僵滞,集体行动中权威出现。  相似文献   

14.
杨超 《北方论丛》2011,(1):82-87
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美国政府在保障黑人平等就业方面缺乏作为,黑人在就业领域长期遭受歧视。虽然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美国政府通过了《1964年民权法》禁止就业歧视,但该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65年"肯定性行动"的出台,完善了美国的反歧视政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肯定性行动"标志着美国黑人平等就业政策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沈志华 《社会科学》2006,7(8):80-102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同时,1956年初中共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对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以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但是,对于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个根本问题,党内仍然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在调查和调整中没有提出并解决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消除以往政治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其结果,既给这次政策调整,也在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16.
明代,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制定了宗教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对佛教道教的保护和扶持;第二,对佛道的限制和控制;第三,对民间广为流传的秘密宗教的严行禁止。这些宗教政策的制定,主要以明初的基本国情、宗教界的状况和统治者独特的宗教体验等为依据,奠定了有明一代的基本宗教国策,当时对安抚民心、稳定明初封建统治和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地区差距的阶段性特征 ,对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和市场经济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力图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变迁进行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程序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龙宗智 《社会科学》2007,(5):94-101
刑法的适用,刑事政策的贯彻,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为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增强程序柔性;应当提高程序的个体参与性;应当增强程序的独立性;应当增强程序的多样性;应当提高内部工作程序制度的合理性;应当增强最严重犯罪案件司法程序的严格性.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欧盟经济政策协调经历了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等几个阶段 ,呈现出递进的特点。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政策协调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 ,变迁的路径是由自发诱致与政府主导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变迁表明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成功需要把握好市场、政府及国际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因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传统研究把握区域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至今在把握实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基于现实的块状经济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不断强化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而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则要降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必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设立一定的政策梯度的主张。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