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曾有争论,争议点在于如何理解思辨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与马克思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历史观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视角予以辨析,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批判直指其唯心主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反思德国现实历史和扬弃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历史哲学性质的唯物主义变革。马克思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的历史科学性,主动深入人类史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有效地回应了思想史上“使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话语革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最后成果”,在历史阐释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中具体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体系,进而给予马克思历史哲学以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沈湘平 《河北学刊》2005,25(5):17-21
对于马克思哲学自身规定性的研究应该以尊重经典作家自己的判断和论述为前提。与今天形形色色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本文对马克思哲学这一自我理解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历史科学的科学内涵,认为其蕴涵的原则、方法不仅对于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十分重要,而且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为马克思创立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胡沫 《江汉论坛》2012,(6):109-116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科学是指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历史碎片的堆积。它超越了以往历史哲学的思辨性,从哲学的思辨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使历史科学具有现实的批判维度,从而真正成为一门现实科学。但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实证的批判哲学而不是纯然的实证科学,批判性始终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批判性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批判对象上的现实性;批判方法上的总体性;批判路径上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历史哲学在资本仍是塑造世界主要社会权力的当今时代具有极其鲜明的当代性。首先,它不仅提供了从历史的深处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入口与从现实的历史出发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视野,而且蕴含着从现代社会形态的历史暂时性看待当代全球化发展前景的理论境界。其次,它解答时代问题的根本方式与维度,仍是有效应对当代各种挑战所不可或缺的。再次,它本身能够生发出从问题意识内容的拓展、理论生长点的重铸、思维视角的调整、哲学范式的重构四个方面走向当代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7.
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幻象起源于货币特权对人性的侵蚀 ,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判断出现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双重标准 ,并由此带来人与人关系内在维度的改变 ,货币对人的认知系统和评价系统也随之产生影响。货币幻象发生在货币符号被实体化、主体化和神圣化的过程中 ,其实质是在观念中用货币来剥夺整个世界的固有价值。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的价值与货币价值有着既可通约又不可通约的辩证性上 ,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性和社会制度进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这个词并非是我们语言的新词,它目前已经属于大众话语.现代人深受虚无主义的伤害,却又安于虚无主义便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什么是虚无主义?某些人没有专门的词来表达的"理性信仰"这个范畴,可以被正当地归诸于产生它的源头.或者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以及哲学以信仰为根基也是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虚无主义乃是历史主义观念发展的结果.要医治我们这个时代的"疾病"--"虚无主义",要避免陷入一片(野蛮的)荒漠中,就要看清虚无主义所设的陷阱或秘密通道,通向死亡或对所有本体论区分(包括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线)的断然拒绝.马克思对法的历史学派哲学宣言的批判,崭露了虚无主义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时期、《莱茵报》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这三个阶段中深入认识到 :哲学在现实生活的批判和能动的实践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实践性 ;哲学已扬弃为不再是与现实对立的形而上学。这种哲学的扬弃是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惟一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基于"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来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审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历史科学"。"资本批判"不仅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语境,而且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枢纽,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成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形态,即正是"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赋予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之所在。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伟平 《学术研究》2007,1(1):19-2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哲学。马克思对现存社会的价值反思和批判,马克思所建构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对于马克思哲学,我们应该重视其价值维度,或者说,主要应该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待它、发展它,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方法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1)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2)在民族平等的全球视野中考察世界历史的构成;(3)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审视世界历史的动态过程,强调了世界历史作为整体的规范作用;(4)联系社会制度的演变,研究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些建构方法对于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和研究当今全球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运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在哲学的根基上批判和搁置了他那个时代的抽象的宇宙精神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这一哲学的内在层次,是从存在物“互为对象”上升到人类世界的关系规定性,进而到实践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为基础的、经过唯物史观上升到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它主要指以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玉 《学术研究》2007,46(10):16-2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有机体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人的实践、特别是交往实践的产物,交往实践的总体性联系内含着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性;它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社会相互矛盾的产物,因而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的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它是稳定的自我调节的制度整体,内含着能动性。一个社会有机体进步复杂程度越高,这种自我调节程度能力与自觉性也就越高,该社会的和谐性便有可能越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哲学与意识形态问题值得认真对待。多年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诠释者的角色与功能 ,事实上 ,与意识形态的这种关系也关涉着马哲学科的市场资源。但是 ,随着诸多社会领域的分化 (特别是经济领域跃居为核心领域 )而带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大一统局面的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即使存在 ,也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显赫 ,不仅如此 ,从社会变革的趋势看 ,这一功能还会不断弱化。事实上 ,在学术意义上 ,马哲近年来已不断呈现边缘化的境况。在这样一种情势下 ,究竟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已成为令人困惑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历史上的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思想史关联,就不可能准确地揭示后者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及其扬弃、对人的存在的出发点的复归等问题上,马克思都明显地受到了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席勒思想的深刻影响。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外在性、非历史主义的道德感伤立场,显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马克思在借鉴浪漫主义的同时又以扬弃的态度超越了它,从而克服了它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局限性。这同样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6,26(6):15-20
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理性主义传统,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批判对象,无疑是其内生性理论逻辑出发点,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恰恰离不开恶劣生存境遇下无产阶级的悲惨现实以及马克思置身其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说,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社会背景始终是其独特哲学智慧的"原动力";马克思哲学对现实解释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并非他在书斋中抽象地研究"哲学"从而其逻辑体系和理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而是首先来自于他对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实际感知与认识的加深;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渐成"显学"的当下,要全方位廓清产生于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就不能不对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外史"予以深刻关注,这也将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唯逻辑化"倾向起到另一种"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4,1(7):46-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 ,如何将马克思哲学话语置于当代的学术语境之中 ,如何将本真的马克思哲学呈现于当代人的视域之中 ?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中国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做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2 0 0 1年本刊曾开辟“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系列笔谈专栏 ,俞吾金、王南、衣俊卿、张曙光等知名学者参加了讨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时间已过了近 3年 ,如今哲学界的青年学者们 ,又会对马克思哲学做怎样的理解和解读呢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刊从本期起 ,重点选登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 ,以展示当代年轻学人的新视角、新思想与新方法。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20.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