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人的本性”,不能不涉及“人的本质”,因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本性亦即人的本质。 “本质”这一概念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中有三重含义:第一,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质,是一事物作为该事物而存在的根据;第二,本质必须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这种普遍联系包括他物联系和自身联系,只有揭示出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才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第三,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范畴。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发现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依照对本质概念的如上理解,我们就可以把“人的本质”解释为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据。要发现这个根据,必须考察人的关系——首先是人在其生存过程中同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即人的“他物联系”,其次是人在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所获得的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即人的“自身联系”。发现了人的本质,也便找到了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对规律问题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表达规律这一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影响着社会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在传统的哲学概念中,对规律是这样表述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  相似文献   

4.
人:宇宙的“本质镜”程广云“本质镜”说的两则要义是:(1)事物的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镜”,(2)人或人的意识现象作为物质世界(宇宙)的“本质镜”。“本质镜”说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事物,其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表现为外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如他自己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质就是他提出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认识史上高扬了主体性。皮亚杰则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从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l河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惊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形成中主体能动性的揭示方面。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康德和皮亚杰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也就没有康德和皮亚杰。但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又的确不完全等周于康德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分析比较他…  相似文献   

6.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存在与“类主体”当我们将人类作为整体来考虑时 ,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物种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人有其“类本质”,人的生活是一种“类生活”,人的意识是一种“类意识”。尽管青年马克思在使用这些以“类”为定语的概念时 ,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色彩 ,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其理论的价值 ,不应以所谓“不成熟”一概予以否定。“类”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 ,与其说类是一种实体 ,不如说类是一种关系。具有某种类特征的存在 ,也就是处于某种共性关系之中的存在。人类作为类的…  相似文献   

7.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的科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主体性问题,首先要了解主体性的内涵。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进一步具体化。所以,主体性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正是这一规定性,使主体不仅与动物(有人把它叫“动物主体”)、与“人工主体”区别开,而且又与客体区别开来。可见,主体性的内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的主体的基本属性。其内涵包括着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与上述属性对应的尚有主体的变动性、依存性、意识性(有人也叫主观性)、个体性和平凡性等。在主体的上述属性中,最能体现主体性本质的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主体的上述属性,便构成了主体性的基本涵义,它们在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一、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主体作用的涵义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从人的能动活动上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马克思在研究主客体若干问题的著作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性理论的合理部分,从事物的本原性与对象性两个方面的关系上阐述了主体性理论。他多处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并认为人是“生产主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或现实世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活动的对象。所  相似文献   

11.
在《一对范畴——“概念”和“存在”》(登载于《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论点:一、黑格尔说:事物有其概念,有其存在。二、世界上的物质存在,就其与人的劳动、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人的劳动参与其间,更不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另一种事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或者是人的劳动参与其中的。这里,人们的社会制度也包括在内。三、唯物论者也可以应用“概念”和“存在”这一对范畴来观察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莫不有“概念”,有其“存在”。只要赋与“概念”以这样的含义,即任何事物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四、客观事物的概念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凡事物的存在,如果具有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艺术规律的概念和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指出黑格尔这样一种“活的思想”:“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还强调说:“规律就是关系。”①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握某一事物的规律就必须深入到该事物的诸种关系之中,研究该事物产  相似文献   

13.
主观论美本质观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本质问题上,“主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到一般事物之成为美的事物,是以主体意识能力及意识状况为前提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都只能成为美的事物的条件。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此提供了证明:审美关系的发生是以主体意识的发展状态为主导因素的,所谓的“美”并不是一种有独立形态的真实的存在物,而是主体感觉客观化造成的概念。重新评价主观论的合理因素,对于美学研究摆脱停滞状态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拉普拉斯 综合研究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之中。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不同而显现出事物的特殊面貌,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要了解事物的特殊本质,必须从它的一切联系和一切关系之中去把握。列宁说:“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列宁全集》38卷209页)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理的确立主体范畴,在古代哲学中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作为性质、状态、关系的承担者是主体;霍布斯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近代哲学由重点探讨世界本原转向重点探讨认识主体,于是主体范畴开始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主体能够思维推出主体的存在;贝克莱认为,主体是以观念为对象的精神实体,它具有意志、想象和记忆能力,观念的产生纯粹来自主体的创造,从而把主体认识能动性夸大  相似文献   

16.
<正> 李鼎文同志在《人的受动性试探》(见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文史哲》)一文中,对马克思早期讲过的“人的受动”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给受动性下了一个较恰当的定义,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这都是有益的。但是,对我国理论界的评价,却太不公平了。作者说:“过去我国理论界只讲人的能动性,不讲人的受动性。在对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只讲人对客体的能动关系,不讲人对客体的受动关系;只宣传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不宣传在人身上还存在着受动性。”如果说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人与客体的关系时,极少有人使用“受动”这个概念,并在理论宣传上,在某个时期和某  相似文献   

17.
人的价值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学术界一直研讨的重要问题。在讨论中出现了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规定价值进而规定人的价值的“关系说”和对这种“关系说”进行质疑并提出不同看法的各种观点(包括所谓主体属性论的观点)。持“关系说”的论者面对各种质疑进行了回答,从而表明了“关系说”在解释有关价值的许多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优势。但原有“关系说”只是从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的角度去规定人的价值,未能说明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对人类的价值也缺乏有说服力的说明。主体属性论者由此对“关系说”提出诘难,并主张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或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去规定人的价值。《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载《哲  相似文献   

18.
性命范畴展开为力命和心性。力命是讲主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客体的自然必然性、法则性;人力、人为与天命、命运的关系。船山说:人珍惜人的生命存在,“胥为生矣,举行喙息、高骞深泳之生汇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举川涵石韫、敷荣落实之生质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用万物也”[1]。人是天地所以治万物和用万物的根据。若无人,天地何以治?何以用?治万物和用万物是人的特有的能动性,所以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御万物”,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一)力与命的关系船山认为,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可以改…  相似文献   

19.
主体另解     
学术界一般认为只有人才是主体,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由代表自立、自动、自为、独立,凡是能够自由独立自己做主的事物,都是自然主体.自然主体相比较会产生比较主体,比较主体在比较关系中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人是特殊的自然主体和比较主体,在自然与人的比较关系中,人的认识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深刻把握“主体”的物质本体性对驳斥当前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事物总是以现象形态存在,人们感官所感受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事物的现象。马克思说得很深刻:“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但是,人认识事物的目的不是反映和描述事物的现象,而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挚,从而作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