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突厥语大词典》在词典学、语言调查、语言分类、语音学、语法学、构词学方面的价值,认为为突厥语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
卡尔·亨利希·孟格斯(Karl Heinrich Menges)1908年生于德国.孟格斯是杰出的突厥语和阿尔泰语系语言学家.他学习过斯拉夫语言学和突厥语言学.多次到俄罗斯境内讲突厥语系语言的地区以及土耳其、伊郎等地实地考查.他的著作大致有两类.一类研究突厥语,另一类研究阿尔泰语与其他语系语言的关系.孟格斯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有卡拉卡尔帕克语音学.这是苏联以外第一部讨论卡拉卡尔帕克语的著作.书中描写卡拉卡尔帕克语的语音并作比较语音学研究.他认为卡拉卡尔帕克语是哈萨克语的一种方言,而苏联学者则认为卡拉卡尔帕克语是一种独立语言.不是方言.  相似文献   

3.
亚历山大·马修·卡斯特伦去西伯利亚考察过.他在1845—1849年考察西伯利亚期间,搜集了不为人知晓的许多种口语资料.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他研究了芬兰—乌戈利亚—萨莫耶德和阿尔泰诸语言.他既是蒙古语学者、突厥语学者、通古斯话研究者,当然也是阿尔泰语言理论家,他在阿尔泰语言学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马尔蒂·莱塞宁是拉姆斯塔特和邦的学生,研究楚瓦仆语、塔塔尔语、小亚细亚突厥语以及突厥语比较语言学.莱塞宁早期研究芬兰—乌戈语系马里语中突厥语借词问题.他去过小亚细亚实地考察,搜集到各种突厥方言责料.从语音上讲,这些资料都很准确.  相似文献   

5.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编著的《突厥语词典》是一部高水平的百科全书,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对突厥语言学、方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哈喀尼耶突厥语与佛教文献中的回鹘语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鄂尔浑-叶尼塞时期古代回鹘语不同发展阶段的继续.现代维吾尔语的喀什土语仍保存着哈喀尼耶突厥语在其他突厥语中所没有保存的一些最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6.
自1981年至2002年《突厥语大词典》三卷汉译本出版,共发表论文172篇,其中民文107篇,汉文65篇。2001年出版了专著——《〈突厥语大词典〉语言研究》。从此以后,《突厥语大词典》研究逐渐向专题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格局,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为构建"《突厥语大词典》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现代蒙语中的词汇使用实际情况,并找出蒙语常用词及揭开现代蒙语的各种语言现象,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承担了现代蒙语百万词的统计任务。现将有关问题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牛汝极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63-181,206,207
7世纪中叶,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开始传入中亚七河地区,并为突厥语部族所信仰,汉语称之为景教。蒙元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景教在七河地区臻于极盛,与其他宗教一起形成了多元化宗教局面。14世纪中叶,随着突厥语部族改宗伊斯兰教,景教逐渐趋于湮灭。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知,七河地区基督徒的日常用语主要是中世纪突厥语方言,而在传教场合则主要使用叙利亚语,但叙利亚语并非当地的主流语言;当地家庭普遍有基督徒,除了传教士以外,信徒中还包括其他职业者,比如军官、教师等;元代七河地区的基督教与中国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反映了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七河流域发现的碑文资料对重建当地基督教的历史,全面认识元代中国和中亚基督教的真实状况,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内涵,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突厥语大词典》的研究、翻译和出版工作早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突厥语大词典》的研究和翻译工作重新大力进行。《突厥语大词典》现代维吾尔文版和汉语文版的相继问世,更加拓宽了《突厥语大词典〉》研究领域,标志着我国《突厥语大词典》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威廉·格鲁柏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过汉语、满语和蒙语。回到德国后在柏林大学任教。格鲁柏编过纳奈语词汇。1896年于菜比锡发表他的女真语文研究。他的学生当中有海尼什教授。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关于蒙古语族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开始热烈起来。许多世界闻名的学者,如《蒙英词典》的编者莱辛教授和《鄂尔多斯蒙语词典》的编者田清波神父以及《蒙语书面语语法》的编者包培纷纷移居美国。美国本土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蒙古语族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莱辛除了研究佛学外,蒙语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编篡了《蒙英词典》,国外一般评价说,这是已出版过的蒙语书面语词典中最全面、最可靠的词典。莱辛教授参考了历年来各国出版的用德文、法文、俄文、日文以及梵文、藏文、蒙文写成的词书、语法和古典文献,编篡成一部蒙语书面语、喀尔喀蒙语、英语三种文字对照的蒙英词典,这部蒙语词典不同于传统的蒙语词典排列,是以蒙语书面语的拉丁化标音体系按abc顺序排列的,词典后部附蒙文佛经用语与词证,这部词典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还曾再版。  相似文献   

12.
牛汝极 《西域研究》2007,5(1):74-80
20世纪初以来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陆续发现了许多景教徒墓碑,其文字属景教体叙利亚文,其语言主要是中世纪叙利亚语,也有叙利亚语-突厥语双语的,但学术界一直少有人研究,本文对这些墓碑铭文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译释。  相似文献   

13.
土耳其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突厥语国家有着天然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联系,在阿卡耶夫执政初期,土耳其就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政治上进行笼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展开语言攻势。文章探讨了阿卡耶夫时期土耳其对吉尔吉斯斯坦展开语言攻势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 喀喇汗王朝是西域历史上第一个突厥语-伊斯兰政权,它的文化成就对以后突厥语-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喀喇汗王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青金石以qx、xixir、laqewar和süzük等多种名称散见于回鹘语文献中,它们多以颜色、形状、用途而得名。青金石的回鹘语名称有的源自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有的则来源于汉语。在突厥语表示青金石的词语中,有的作为形容词主要表现在象征意义上。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看,青金石的汉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梵语、突厥语诸名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语言和语音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地区蒙语地名的含义,人们较难理解,这主要是与地名形成的历史年代有关。一般说来,呼和浩特土默特蒙语地名的形成多在北元时期,而土默特蒙古族失掉本民族语言已有百年左右,他们中间知道蒙语地名来历、含义的人并不多。土默特蒙语地名形成年代较早,加之有些地方因人名、蒙古族姓氏得名,这都给土默特地名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而出现了不少对蒙语地名猜测,套音(望文生义)的现象。这对准确恢复蒙语历史地名的含义和规范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工作造成了不便。  相似文献   

17.
文章收集了《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婚姻习俗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力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反映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的婚姻习俗。  相似文献   

18.
“新潮作家”是个难以界定其范围的概念,姑且随俗地用以格称80年代以来运用异于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一大批作家。尽管其文学主张干差万别,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以语言为文学之本”(王蒙语)。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语言实验”。“语言实验”这一说法,是何立伟首先提出的,而他的语言实验就是立志写出“美文”。他明确反对用重复、仿制的“公共语言”来创作。老作家林厅澜则长期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语言的特异素质和汉字“语象”效果的营造,他的探索引起了普遍关注。“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中有许多关于食物防病、治病的内容 ,本文研究了这两本书中的食疗思想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探源--兼谈葡萄种植技术的东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为中古突厥语"j方言"词汇,系由上古后期至中古前期费尔干纳盆地的突厥语"r方言"词汇borluq演变而来,本意为"葡萄园".borluq/bujluq在吐鲁番地区的使用,正是葡萄种植技术由费尔干纳盆地东渐的反映;而bor之为yzym所取代,borluq之为yzymzar或yzymzarl(i)q所取代,则又正与古代诸突厥语游牧部族、部落向定居的农耕型生产方式转化的进程和新疆及中亚诸农耕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相适应.吐鲁番名胜景地葡萄沟的维吾尔语名称--Bujluq,是对该地名中古突厥语东部方言(j方言)形式的保留.这一地名的使用,至晚也应始于10世纪中叶以前.如若考虑到bujluq是由borluq演变而来、borluq又是由budluq*演变而来的事实,则可进而推定该地名的出现当在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