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2.
《南行记》是艾芜的第一个小说集子,《山峡中》是其中的名篇,它的艺术风格在作者前期短篇创作中很有代表性。风格即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4.
艺术当随时代而变,当代中国书法呈现多元化特征和全方位表现的倾向,这既体现了书法继承与发展的必然走势,也符合现代大众对书法的不同审美期待。当代书法创作脉络表现为:1、坚守传统,祟尚传统格调;2、注重视觉魅力,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相似文献   

5.
艾芜是三十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打开他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类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失望于中华民族物质力量的贫弱,更痛心于国民性格的愚弱、柔顺。这就使鲁迅把对美与艺术的思考,建立在对“力”的呼唤上,进而形成了他以“力”为核心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法国《读书》杂志和法国舆论调查所1982年下半年共同组织了一次作家评选活动,列出四十位已故法国著名作家,要人们从中挑选十位最佳作家。参加这次评选活动的有三千八百一十二人,其中有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和高级职员,代表了法国各阶层。评选结果是: 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拉封丹、左拉、伏尔泰、波德莱尔、普鲁斯特、蒙田、福楼拜。有趣的是,尽管左拉的名字列在四十位候选名单之末,仍当之无愧的中选了。可见,雄踞在巴尔扎克之后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文坛上的左拉并不被人们所淡忘。他生前曾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出走英国,而死后却倍受法国人民推崇。左拉的创作理论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然而其创作,无疑展现了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8.
一个寂寞地生活了三十一年而又不甘寂寞地死去的萧红(1911——1942),不再寂寞了。今天,她的创作不仅享誉于广大中国人民,而且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在日本,以至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获得了众多的读者。有关萧红的早期生活与创作,国内外已有诸多的著述做过详明的阐发,本文仅就几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创作,融贵了熟为人知的鲁迅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进而形成了鲁迅异常独特的美学倾向──不和谐之美。鲁迅作品中意象的对抗性,音响的怪诞性,旋律的不协调性,以及色调的强烈的反差等,既是不和谐的美学倾向的自然流露,也是鲁迅复杂情绪的微妙传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左翼青年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人物塑造、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审美追求、独特贡献及某些局限性 ,进而指出 :左翼青年作家群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 ,结束了新文学史上“革命文学”的时代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期 ,完成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创作一反传统的“和谐”、“静穆”的美学观,而崇尚对立、矛盾和斗争,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和许地山无疑是两位独特的作家。他们以新奇的异国风情表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 和对祖国人民的关怀。然而,即使是近似的题材和视角他们在很多方面也体现出自己别样的风格,尤其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 方面。文章对此进行比较,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出其不同点。这主要是从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方式以及人 物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观这几方面入手。一位是故事的朴实叙述者,一位是曲折情节的编织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乃至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的心理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的心理倾向楼昔勇人的审美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审美毕竟是个人的事,这里又有着一个自由地施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广阔天地,这样,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方式的确定,就势必会牵涉到一个审美的心理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新时期的主要散文作品及有关材料,阐述了孙犁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真诚、平淡、理趣的主要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既是我国传统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作家人格修养的体现,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了作家整个文化人格的外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5.
回族作家阿慧以其细腻从容、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笔触,通过对家乡和回族生活的记忆,不仅营造了一种纯朴自然、清新生动的艺术意境,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丰富了我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试论张承志回族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及美学特征马有义自本世纪80年代始,回族作家张承志将自己文学的笔触探人到西北口族中,创作并发表了《西省暗杀考》、《辉煌的波马》、《残月》、《黄泥小屋》、《海骚》、《错开的花》、《金牧场》、《心灵史》等一系列小说作品以及...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中,从不同的题材领域入手,不仅可以总结各题材领域创作的得失,为此后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有助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可是,新文学工人题材小说讫今尚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注意,这方面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工人题材小说主题、风格的变化,新文学这一题材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文学运动开始到“五卅”运动为第一阶段(不妨称作“早期”),“五卅”以后一直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第二阶段,此后到全国解放为第三阶段。 这里只对早期工人题材的小说创作作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任何文学理论总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要想正确评价一个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断然离不开对其哲学思想的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享有盛名,创作论是这巨著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批判地继承它,本文拟对刘勰在创作论根本问题——文学创作与客观现实相互关系上的哲学倾向,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后新时期”小说有足够的魅力和理由显示它对人所面对的历史境况的不信任,如果文本构成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恰好是对历史现实的颠倒、重构、消解,或在消解有中心、有意义的世界的同时,正好完成消解自身,使文本最后成为无所意指的能指位移和扑朔迷离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