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萌芽代作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们的创作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萌芽>杂志的大力推介和出版社成功的商业包装.虽然他们被归于萌芽代,或八十年代后作家一类,但其作品在精神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评论界对他们的创作和作品评价也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3,1(11):109-113
《骆驼祥子》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老舍原计划将1929年轰动全国的“北平洋车夫暴乱“事件写进小说,阮明和祥子将在这场大规模的群众斗争中有所表现.当《骆驼祥子》创作到第23章时,老舍突然改变了构思,草草结束了小说.老舍改变构思的原因可能与《黑白李》受到的批评有关.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墙>看作反映西班牙战争的写实作品,把小说主人公视为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作品,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蕴涵着丰富哲理,应参照萨特的哲学才能对作品主旨、人物塑造等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诺曼·梅勒是一位立足现实、关心现实的作家.<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布满各种非理性规定性的社会,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变成陷阱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法超出世俗的界限,保持内在心灵的自由,其天赋的发展、理想的实现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规定性的限制.人们仿佛是挣扎在这个日益成为陷阱的世界之中,其出路只能是最终向世俗妥协,沦落为平庸人群中的一员.小说<鹿园>的主人公艾特尔的遭遇就展示了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7.
田干生 《江淮论坛》2002,(5):106-110
<珠玉词>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晏殊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类面临生死问题时灵魂焦虑与挣扎的真实记录.传统所谓"无病呻吟"、"耽于享乐"的评价是不符合<珠玉词>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一代文学巨子老舍先生,以他丰富而高品位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拥有最广大的中国读者,也赢得了大批外国读者和研究他的专家的爱心.在中国,自从1926年老舍先生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老舍研究”也就同时起步了.至30年代,随着老舍创作的成熟期的到来,以评论《猫城记》、《离婚》为中心,形成了老舍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结束了幼年期,获得了长足的和决定性的进展,形成第二个高潮.它的发展速度和已取得的成绩表明:老舍研究已走向自觉阶段,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老舍学”.在国外呢,老舍研究(包括翻译、介绍和解读、研究)的开始自然滞后于中国.大体情况是,从30年代开始有人注意到老舍这个名字;40年代老舍的某些作品开始较多被翻译成外文传播;50到70年代,老舍的名字已响遍全世界,就认识老舍的价值和研究专著成果方面,甚至外国人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国内“老舍热”的兴起,国外对老舍的兴趣和研究投入也进一步加强.国际、  相似文献   

9.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6,(1):146-149
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而并不能表示小说文体的出现.<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后世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
陈坪 《晋阳学刊》2001,(3):63-66
<抉择>的认识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对体制性的反腐力量本身存在的巨大隐患的揭示和反思方面,也因此使这部政论性文学作品自身预设的道德框架得以解构.虽然<抉择>展示的故事最终化为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个人抉择,却无法掩盖作品对超越个体抉择的理性呼唤.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天府新论》2004,6(Z1):179-180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争议,他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也不例外.鲁迅的本意是什么,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怎样来看待鲁迅对自己的认识,弄清楚老子为什么出关以及<出关>的"关"到底意指何物.其实,老子出关是因为他看透社会本质,出于无奈而出关.<出关>里客观地反射出鲁迅当时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一生虔敬信奉基督教。这种源生于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影响。研究老舍及其作品,如果忽略基督精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视角将只能是停留在他作品文本的文字表面,难以把握其“平民意识”的真正神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文章指出,面对张爱玲的作品,王安忆有一种无可置疑的"影响的焦虑"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长恨歌>有着宏大的艺术建构,但在思想与形象的结合上,却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既不赞成无视当下时代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思想资源,仍然一味赞美邓拓包含着盲目服从成分的忠诚品格也不赞成无视当时时代文化的历史限制,用自由主义标准从整体上否定邓拓及其作品的价值.本文通过文本与时代思想的细致分析,认为<燕山夜话>不仅从思想方法上全面否定大跃进的"左"倾狂热,而且与60年代初虽然受到批判但实际上仍然远没有真正退场的"左"倾思想相对峙,更与政治生活中的投机取巧作风格格不入.<燕山夜话>是可贵的纠"左"之声,是当时时代政治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有思想锋芒的杂文.  相似文献   

16.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着和启发着读者.作家本人回忆说:"在'祥子'刚发表后,就有工人质问我:'祥子若是那样的死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老舍选集>自序》)小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五十年代初有个外国人在一篇评论老舍的文章中,谈到自  相似文献   

17.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5,26(6):31-34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小说《离婚》集中体现了他的语言艺术魅力。老舍的语言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北京韵味,老舍用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使作品极其本色,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美感;2.通俗质朴而又典雅精致,老舍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认真选择加工提炼,做到雅俗共赏;3.简洁凝练而又含蕴丰厚,老舍具有极高的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是与他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4.幽默诙谐而又不失严肃深刻,这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的创造性运用,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老舍创作的哲理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创作具有长远思想魅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内涵。他在创作中很早就有对哲理性的自觉追求,并在理论上认识到文艺作品应具有哲理性,而且要用艺术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现。而深入观察人生和自然乃是领悟以至表现哲理的前提,因而他的许多重要作品体现了这一追求。老舍作品对“人性恶”有其独特的认识与反映,并为之深感切肤之痛而心怀忧虑;他在创作中撩开人的情欲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人生性欲描写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定位;老舍作品中隐含着怀旧情结,寄托着他对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的留恋与价值思索。其作品把握了反映中国社会本质和规律性的现象,从而引发后人产生广泛联想,具有新鲜而深远的启迪作用,堪称现当代文学中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20.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