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将这首歌献给江苏省射阳县新洋港镇年近七旬的老人石正云 ,是最恰当不过的。她47年如一日 ,先后义务照顾42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 ,被人们传为美谈。1953年秋 ,石正云和渔民杨崇达结婚时 ,还是个20岁的姑娘。一天 ,邻居陈锦夫妇出海捕鱼不幸遇难 ,留下82岁的老母和年仅3岁的女儿。听到这一老一少呼天抢地的哭声 ,石正云彻夜难眠 ,总想着她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她说服丈夫把老太太接了过来 ,小女孩则让人领养走了。新婚燕尔 ,本是小夫妻俩甜甜蜜蜜的日子 ,家里养着一个病歪歪的老人 ,自然多了一份累赘而少了一份安宁。可是 ,石正云天生一副菩萨心肠 ,从一开始就把老太太当亲奶奶侍奉。老人有病 ,她请医抓药 ,递茶送饭 ,处处细心照料。一次 ,老人大小便失禁 ,弄得床上身上满是粪便。石正云不嫌腥臭 ,端来温水为老人一遍遍擦洗 ,找来干净被褥和衣服为老人换上 ,没有半句怨言。要说老人的病并不重 ,可陷入老来丧子的悲痛中精神恍惚 ,总是哭哭啼啼。石正云生怕有个闪失 ,一天到晚守着老人左劝右劝 ,不敢离身。这样 ,别的事做不了 ,丈夫出海捕鱼也帮不着 ,家里的经济收入差上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对面的楼上,居住着一个老人。每天早上上班,都可以看到她一个人在楼前的草坪上散步。据说老人已经八十岁了,一头银丝、满面沧桑。她的腰有些佝偻,走起路来总是颤巍巍的。知情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可敬的人。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男人。像很多人一样,她生活幸福(虽然日子很清苦),给这个男人生儿育女。那段时间里,一家人男耕女织,保持着旧中国的生活方式,倒也其乐融融。好景不长。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她的男人在赶集买东西的路上被国民党的部队抓了壮丁,与很多人一样被驱赶到了战场上。不久以后就没有了丈夫的消息--当时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陈桂秀,女,生于 189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现年 105岁,家住湖南省常宁市兰江乡夏华村。   童养媳出身的陈桂秀, 37年前亲人相继去世,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后杳无音信。老人生活孤苦零丁,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80岁那年,老人搬到当时的生产队长张常光家过日子。张常光过世后,其儿子张积照继续赡养老人。张家两代人已赡养陈桂秀老人 27年,敬老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孤寡的陈桂秀,日子过得比有些儿女成群的老人还要安适。她是幸运的。   老人一生勤劳,手脚麻利,还能绣花。现在身板硬朗,能穿针走线打补钉,…  相似文献   

4.
顺着弯弯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娄底市娄星区万宝村井冲组傅菊英老人的家。这是一栋很有些年头的土砖房,墙壁斑驳,陈设简陋,但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   说起傅菊英的孝顺,邻居们莫不夸赞。她 18岁嫁到万宝村,做了整整 50年的孝顺媳妇,先是赡养丈夫的养父母,后又照料丈夫的亲生父母。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但她没有半句怨言,总是尽心尽力。   走进傅菊英的堂屋,她指着正墙上挂着的一位老人的遗像说,那是她的婆婆王买秀。王买秀生有 5个儿女,早年家境贫寒,二儿子刘翠生 6岁时就过继给了叔父。 1950年,傅菊英与刘翠生结为…  相似文献   

5.
谭必文  黄晶 《老年人》2003,(11):18-18
见到李树芝老人时,她正拄着拐杖从房里出来。听说州里来人看望她,她很激动,忙着给我们找凳子,身手完全不像个102岁老人的样子。李树芝老人祖籍重庆市秀山县,住在龙山县里耶镇大板村。她1901年出生,18岁那年被土匪以20块钱卖给了拔茅溪一个叫易兴金的年轻人。成家后,因为不堪土匪的骚扰,搬了几次家,最后在龙山县里耶镇大板村定居下来。1935年,龙山县来了红军,她的丈夫给红军送信,结果被土红军送信,结果被土匪杀害。她拖儿带女,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解放后,李树芝一家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她性格开朗,追求进步,工作积极,1954年入党。在村里,她当过…  相似文献   

6.
鞠九江  张泉 《老年世界》2008,(16):10-12
70年前,22岁的乡村少妇被日军抓去当“慰安妇”,备受蹂躏。70年后,已是92岁高龄的盲人老妇将走上法庭——周粉英,今年92岁,双目失明。但老人听力好,记忆力强,思路清晰。其子姜伟勋,今年65岁,是家中的顶梁柱。二十多年前,他在一场事故中失去左眼。周粉英一家4代5口人,一直过着清贫俭朴的日子。乡亲们说,我们只知道周老太是烈属,却不知道她有“慰安妇”经历。老人在风烛残年站出来,揭露那段屈辱历史,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7.
生活新信息     
71岁老翁迎娶96岁婆婆"这是我的第一个老婆"(外7篇)据华龙网报道:今年96岁的孤寡老妪钟陈氏,是永川区陈食镇敬老院年纪最大的老人。2011年1月5日,她终于在迟暮之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敬老院里71岁的潘自才老人带着她办理了结婚手续。记者来到该敬老院,听二老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敬老院里有间10平方米婚房陈食镇敬老院成立29年了,陈旧的底楼有一间屋子特别醒目:门上贴着一个大喜字,门窗比别的房间都要干净。这就是潘自才老人和钟陈氏老人的新房。新房10平方米左右,显得干净整洁。床上有红色床单、红色被子和印着喜  相似文献   

8.
柯云  余仁 《老年人》2006,(10):30-31
在湖南慈利县,许莲英可以算得上是位名人,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位102岁高龄的寿星婆,还因为她是一位“革命的母亲”,先后将5个儿子送去当兵。2006年“八一”建军节这天,慈利县老龄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程前去看望她,感谢她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祝她健康长寿。听着大家的祝福,老人开  相似文献   

9.
苦难真情     
保靖县复兴镇复兴村,有一个极为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家庭。这个100之家,养育着3个孩子,还赡养着5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支撑这个家的竟是一位双足残废的土家族汉子,他叫粱先彬。说起他们家接纳孤寡老人龙玉珍,那还是1981年的事。这年冬天,梁家第一个孩子出生,邻村61岁的龙玉珍主动过来做这帮那。冰封雪冻的日子,身子骨还硬朗的老人不顾劝阻,身背大背篓,手拎尿布片,冒着雪花出门破冰洗洗涮涮。老人的真诚和仁厚,令梁家夫妇十分感动。他们把老人当父母敬重,样样都为老人想得周周细细。隆冬日子短,老人忙上一天,要赶回家里住宿。小…  相似文献   

10.
87岁的钟清莲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卧床已经两年。走进她的卧室,就像走进一幅素雅清新的国画——窗前开着鲜花,床头放着书籍,桌上摆着电视机……她面色红润,斜靠在整洁的小床上,微笑地迎着客人。   老人那温馨、安详的目光,分明在告诉我,她正过着舒适的晚年生活。   采访老人的独生女——岳阳市长江动力机械厂 57岁的退休医生周弋立,原以为能获得许多素材。谁知,她对如何孝顺老母闭口不谈,倒跟我说起了母亲艰辛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大家庭,在八姊妹中她排行老大。为她的婚嫁,父母千挑万选,直到她 23岁时才…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母——我身边距离最近的老人们,却从不曾像韩剧一样被我又哭又笑地重视着。A我妈是去年才注册微信的,这一年她70岁,是家里最晚拥有朋友圈的人。她其实挺发怵的,因为她从来都害怕使用新东西。洗衣机坏了,  相似文献   

12.
田冬云 ,1894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生于湖南湘潭县银田镇。老人的家安在一处开阔地带 ,房屋周围均为良田。她9岁做童养媳。丈夫是乡下的教书先生 ,70岁去世。所生的三子两女 ,大的已73岁 ,小的也有66岁。家庭虽然人口众多 ,但由于她样样能干 ,善于持家 ,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老人的一日三餐与常人无异 ,但有个特别的偏好 ,就是喜吃酸菜 ,每餐必有。她吃的酸菜必须是自己泡制的 ,市场上买的和别人做的都不吃。因此 ,她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腌菜坛子。编辑 /陈涌波爱吃酸菜的女寿星@李明玉  相似文献   

13.
一位90岁的老人去世后,人们根据她生前的嘱托,将她葬在了郊外的公墓里,并且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茉莉,1990年生,2000年快乐地结束了人间的旅行。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省如皋市 ,有一位受人尊敬的世纪老人。她102岁 ,穿针不用戴眼镜 ,缝得一手好香袋 ,还扎得一手好花灯。如皋城的大街小巷 ,天天有她推车叫卖自制工艺品的身影。两年前 ,德国《世界报》驻北京记者约尼·埃林寻访到此 ,惊诧之余称她为“世界上唯一一位自食其力的百岁老人”。更难能可贵的是 ,老人关心国家大事 ,有着高昂的爱国热情。1997年是她百岁大寿 ,欣逢香港回归祖国。在喜庆的日子里 ,她赶制了100只香袋 ,托村干部寄赠给香港儿童。1999年澳门回归 ,她102岁了 ,又制作102只香袋 ,托当地领导寄给澳门的小朋友 ,…  相似文献   

15.
80多岁老人张素芬是四川人,曾经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身家有2000多万,她退休之后,日子本来也过得不错,但现在却居无定所、一无所有了。  相似文献   

16.
披上了别人为你做的嫁衣,但你永远是我心中美丽的新娘马秀芳虽然生在农村,但20岁的她却长得白净水灵,美丽大方。1977年的初春,马秀芳尊父母之命,嫁给了邻村的马东升。两人只是匆匆几面之缘,便被老人们催着入了洞房,婚后的两人日子过得平淡无味,丝毫没有人们所言的“新婚  相似文献   

17.
薛立永 《老年人》2010,(5):30-31
2010年3月2日,对于韦唯来说,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日子,她80岁的老父亲张玉,就在这一天永远地离开了她。从此父女阴阳相隔,留给她的将是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相似文献   

18.
在古老的西安城生活了45年的张锦秋用她的建筑作品维系着这座十三朝古都的风华。如今,她的名字已和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她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明宫丹凤门、长安塔等已成为这座古城的一个个新地标,这位75岁的老人既守护着旧长安的风韵,也缔造着新西安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2011年2月19日,89岁的袁雪芬走了。早几年,医生就对她因骨髓瘤引起的心脏病和肾病表示无能为力,她自己也不愿进医院,一直在家调养。时代超越者"雅珍,我们越剧怎么办啊?"去年底,也是越剧老人的毕春芳去看病床上的袁雪芬,老太太叫着老伙伴的小名说。这也是她晚年觉得自己无力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见到曾淑纯,便让我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骑着摩托车,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游刃有余。她娴熟灵巧的动作,显示出一种干练、机智和敏捷,飞扬着生命的激情。  认识她纯属偶然。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办公室走进两位神采奕然的老人,热情地向我介绍说,曾淑纯这些年一直潜心中医学研究,发明了一种叫“防痴复智灵”的药物,对治疗老年痴呆和记忆力障碍效果很好,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两位老人就是她治好的病人。  挑战老年性痴呆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些资料说,在老年疾病中,这种病和心脏病、肿瘤、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