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懂父爱     
我从小长在农村,一直生活在父亲的身边,我和父亲性格迥异,他天生的坚守"老黄牛"精神,我却是天生的固执与倔强。一直认为我和父亲间总有一道分水岭,阻碍彼此间亲情的延续。所以从懂事后我就开始叛逆于父亲对我的管教,在我眼中一直没有父爱这个概念,尤其是在父亲身上我从未感受到。  相似文献   

2.
正双亲大人膝下:兹因来信无别事,因父亲你写回信我,男收到了,你信上说到是谁清楚我们,都知道了。儿又问你家庭事实,现又不知道了。你二位大人身体健康否不知,男在前方身体强健,十分可好,请双亲大人不要耽心。再说到胜利上,从东征的胜利,你父亲是晓得的,不必我说,现又到西征的胜利,说明以下,我红四方面军在潢川光山附近,消灭了张钫部队和鹄子举部队三个师,活捉一  相似文献   

3.
那段时间,因为父亲的执拗,我与父亲的关系弄得很紧张。
  父亲一生生活在困顿中,所以到老一直都在寻找发财的机会。人说老小老小,父亲是越老越幼稚,为了发财竟然屡屡受骗上当,将自己兜里的那点钱都交给骗子还不算,还得我一次次给他善后。为此事,我没少与父亲吵,但父亲却总是改不了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4.
佚名 《当代老年》2006,(8):20-20
父亲是军人出身,如果不是一些特殊的原因,也许父亲的军龄会更长一些。父亲虽然已经离开部队,离开军人生活近半个世纪了,可是军人的作风却永远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父亲对“八一”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深入父亲的骨髓深处。我在这里把父亲给我们讲的他当年参军的故事叙述下来,仅表达我对父亲的敬意之情。  相似文献   

5.
沈伯伯的信     
我们家很富有,拥有许多沈伯伯——沈从文先生写给我们的信。我很小时,见到他写给母亲的,随后又看到写给父亲的。就连“文革”中我在新疆的时候,也和他通过不少信。这些信大部分还保留着,其中这封影印在后面的,还编进了《沈从文全集》。  相似文献   

6.
四月间,本刊收到一封一位公关小姐父亲的来信,信上说:我的女儿很喜欢公关,中学毕业后就到一家酒店去打工,做公关小姐。最近在一次酒宴上,她被一位声称××局长的人当场搂抱,还要她做他的公关女郎。女儿回来向我哭诉她受到的凌辱时,我真想去告这个人面畜牲,但又碍于  相似文献   

7.
扣押护照到第七天,果然退了票。前面我说过,我犯错误,就在于“太重情面”、“太果断”。其实,这个结果先前是有预兆的。譬如,何小子既然已经开出支票,为何又要换回他自己的,用他父亲的票子抵数?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他父亲的名誉不好,反正是臭了,多扯一些烂污也无所谓,他自己  相似文献   

8.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的父亲,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  相似文献   

10.
卢悦老师:我从小在军人家庭中长大,父亲对我非常严格,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暴君。因为一点点小事,他就大发雷霆,总是讥讽嘲笑我,说我不像他那样干脆利索,说我不适应社会,总拿我和别人比,说我上不得台面,我的性格因此变得更加内  相似文献   

11.
父亲老了     
刘慧 《老年人》2014,(8):32-32
正那天我在野外看到一棵老树,满树的枯枝败叶,看不出一点生机,这让我不禁想起我的已是风烛残年的父亲。父亲老了。他头发花白,弯腰驼背,一副龙钟老态之相。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曾经是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父亲,是从学校教书回家就拿起农具下地干活的父亲,是那个曾经被艰辛的生活掏光  相似文献   

12.
正问:我父亲在家排行老二,他还有一个哥哥,一直在农村生活。我爷爷奶奶一辈子土里刨食,年老后不肯随我父母进城。父亲无法尽孝,便每月给我爷爷奶奶寄去300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到后来就变成了规矩,大伯出力,我父亲出钱。3个月前,我父亲因病去世,爷爷奶奶的赡养费从此  相似文献   

13.
1982年,父亲边方木转业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家银行任副主任.同时我也来到了人间。求子心切的父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个女孩子而埋怨和冷落母亲,相反他比以前更加殷勤地照顾瘦弱的母亲。父亲很爱母亲江燕华,母亲嫁给父亲时是冲破重重家庭阻力才与父亲结合在一起的。当时父亲的部队驻地很偏远,外公外婆不愿意让自己的独女远赴外地随军,但一直梦想绿色军营的母亲还是坚决地嫁给了父亲。一年后,父亲复员返回到家乡张  相似文献   

14.
我是湖南耒阳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家也就不是往日的家了,再没有了幸福和温暖。然而,我到广东打工,却碰上了好心人,一位叫陈建仁的长者,他像亲爸爸一样关心、照顾我,使我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人生,常常在偶然中改变了命运。2002年下学期,我在耒阳一所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很好,满可以考取一所不错的大学,走向美好的明天。在煤矿做工的父亲,也常常夸奖我,鼓励我,说将来我就是他养老“的摇钱树”。可是,这年秋末,一场矿难活活地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父亲死了,母亲撑不起这个贫寒的家,不久便改嫁到了邻村。继父姓李,又老又怪,我不懂母亲怎么…  相似文献   

15.
马德 《金色年华》2007,(8):20-20
好像好多次了,我都收到来自山西某镇煤矿的信件。我不知道写信的是谁,因为他给我的信件从来不留姓名。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给我写信,因为在他的信中除了谈煤矿的生活,很少涉及我。然而可以推测到的是,他该是我的一个读者朋友,因为他在信中提到去镇上唯一的书报亭买杂志的细节。  相似文献   

16.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7.
对联亲情浓     
我刚读大学时,很喜欢对对联,于是便订了一份《民间对联故事》杂志。放假时带回家,父亲看见了,竟爱不释手,渐渐也成了一个“对联迷”。 父亲退休后,更加喜欢对联。那时的通讯并不发达,父亲常常给我写信。信中,他总要出些对联让我应对,而且联语中蕴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关怀。比如,他有一次出的上联是“勤勤恳恳学,后进可  相似文献   

18.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  相似文献   

19.
蒋波 《老年人》2013,(11):35-35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真的老了。他的老。是心理年龄老。比如他说在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得乏味难熬。 我猜想父亲是因为身边缺少一个说话相伴的人。我母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为了我,父亲没有再娶。  相似文献   

20.
<正>司老师:此时此刻我坐在飞机上给您写这封非同寻常的信,我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脸扭在一边,不停地流泪。我相信这是他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而且他的难过在无限延伸,也许是一辈子。可我,作为父亲,却没有办法来安慰他,因为没有资格。如果时光能倒流,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可是为什么人只有在失去后才能醒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