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对赡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跃升到“精神层面”。有报道说,北京市200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有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  相似文献   

2.
阿峻 《老年世界》2013,(3):27-29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调查发现,子女拒绝赡养的诱因主要有四种:老人再婚、老人偏心、签订了赡养协议、老人未尽义务……那么,如何预防赡养纠纷的发生,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出发,赡养老人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老人通过起诉的方式,即使能够得到赡养费,也必然会与子女形成矛盾,甚至给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无奈。调查发现,子女拒绝赡养的诱因主要有四种:老人再婚、老人偏心、签订了赡养协议、老人未尽义务……那么,如何预防赡养纠纷的发生,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呢?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法规定的是承包与发包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应当遵守的原则,它对家庭承包内部发生承包权纠纷如何处理确没有规定,司法解释亦未涉及。可事实上农村家庭户内因婚姻、抚养、赡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法院正在受理越来越多的“精神赡养”纠纷。北京市延庆县法院2011年受理的51起赡养纠纷案件中,超过609,5的当事人提出子女“每月回家一次”的诉讼请求。而在北京市的其他基层法院,近年来受理的“精神赡养”诉讼案件也在逐年攀升。(2012年12月18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6.
参子 《老人天地》2013,(10):30-31
现如今,老人再婚日益得到社会尊重,不少单身老人希望找到一位称心配偶,一起分享夕阳红。可是,在幸福恩爱的背后,也有不少老人遭遇了种种法律困境,比如财产、赡养、继承相关的种种纠纷。  相似文献   

7.
夫妻老来宜相伴丁声时下,常见到不少的年老夫妻被自己的儿女拆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儿女“承包”单个赡养,有的是因儿女之家需要老人照顾。所以,相德以沫的老夫老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来。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时不见心牵连。”人到老来,最...  相似文献   

8.
杨正文  杨真  何月 《老年人》2003,(5):14-16
羔羊知跪乳,乌鸦知反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晚辈对老人弃而不养的现象,尤其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笔者经常碰到一些老人前来法院状告不孝子女。赡养纠纷已成为基层法院最为常见的民事案件之一。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根据受理的赡养案件分析,弃老不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品德低下,不愿承担赡养义务这类情况在赡养纠纷案件中比较普遍。被告上法庭的子女大都思想觉悟低,品德修养差,极端自私。他们视老人为累赘,不仅不愿赡养老…  相似文献   

9.
魏琦 《老年世界》2006,(21):18-19
不少老年朋友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儿子才有赡养自己的义务,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使来赡养自己也是尽孝心而不是尽义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普法的深入,这种观念得到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儿女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如此,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除了亲生儿女外,在特殊情况下,还有些人对老人有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10.
李海清 《当代老年》2008,(12):11-11
将“精神赡养”纳入地方法规,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强调儿女常回家看看的重要性,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除了物质上保障老年人正常生活外,精神赡养也万万不可缺少,老人希望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为什么在许多家庭里变成了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呢?究其原因,是“家风不好,家教不严”。  相似文献   

11.
方华 《老年世界》2009,(8):13-15
“要我放弃这两个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陆玉珍,广西靖西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子,自愿上门赡养两个非亲非故、无依无靠的老人;为了照顾老人,她的终身大事一波三折,30年来一直单身。因这份大爱,网民称她是“中国的女儿”。2008年11月,陆玉珍被民众选人中国文明网举办的“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12.
老公是位乡村教师,上班的途中要经过一个贫困的山村。在村口的石碾上,经常坐着几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公经过村口时,每天都像变戏法似的给老人一些惊喜,或是给老人们带些水果、衣物、新鲜蔬菜,或是给些零钱,或是坐在石碾上陪老人们聊聊天,唠唠家常。老公说,那几位老人都是“留守族”,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们都上了年岁,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生活很孤独,也很可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下,对老人们多少是个慰藉,尤其是陪老人们聊聊天,也算是替老人的子女们尽些“精神赡养”。老公在讲述这些事情时,脸上总是现出欣慰的笑容。老公的同事们都夸赞老公做了件善事,老公回答说:谈不到行善,我只是求得一份心安罢了,因为看到老人们脸上的愁容换成了微笑,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甘甜,工作和生活也就有了“劲头”,心里轻松着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转为社会职能,人们也逐渐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作为人们生息相关的活动场所,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渐趋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于全体社区成员。而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成为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老年人比例将迅速增大,尽管子女在主观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十分孝敬老人。并有赡养老人的愿望。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子女将不具备照料和赡养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中国社会导刊》2010,(8):11-11
赡养老人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很多人对这一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往往只局限于物质保障和生活照顾方面.却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因而.在城市和乡村都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管生活费.不问喜与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一位邻居的儿女两人曾就赡养父母问题达成协议:哥哥赡养父亲,父亲住在哥哥家里;妹妹赡养母亲,母亲住在妹妹家里,兄妹两人将各自负责两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互不干扰。“协议”生效后,两位老人分别住在儿子和女儿家里,很难相见一面,整日愁眉不展,少言寡语,不久便双双病倒。兄妹两人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协商,将父母再次聚到一起,采取轮流照料的方式对老人进行赡养。  相似文献   

16.
对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李树乡年过八旬的农民张诚、李桂花夫妇来说,1998年5月29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与儿子、儿媳之间一场闹了近10年的,由赡养纠纷上升到虐待罪的官司,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在与儿子不孝的较量中,老人举起法律之剑,捍卫了自己...  相似文献   

17.
宏亮 《老年世界》2008,(10):8-10
近日,杭州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为由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慰。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揭示出赡养观念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在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的老年人已开始寻求法律帮助。  相似文献   

18.
章法 《老年世界》2006,(20):14-16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对亲人的爱,更是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儿女却很难回趟“家”,很少与老人一块吃顿饭,拉拉家常。一些老人无奈之下走进法院打起“精神赡养”官司,不要儿女钱物,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发一族提出“不要拐杖要钥匙”,实在是发至老人心灵深处的肺腑之声,这一新的养老模式观念的提出,对社会、对家庭,特别是对为人子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社会各届应更多地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给予种种便利,帮助他们寻找到打开通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凤楼镇小栗园村一位老人骨折后,3个儿子不给医治,村里老年人协会的一班人得知后,将其3个儿子和孙子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政策、摆法律,最后,3个儿子不但给老人治好了腿,还争着赡养老人。目前,遍布陕西省商洛市农村的千余个老年人协会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娘家人”和村两委会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