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雯  刘志红  陈翠霞 《劳动世界》2020,(11):39-39,41
社工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力日渐增长,从业人员迅速增加,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政社分开"。本研究组通过前期调研,思考如何让中国社工机构参与到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之中。另外研究社工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形式和内容,政府应当提供的补贴制度或采购服务标准,以及社工机构护理人才培养、从业人员的护理等级评定政策等方面也需要本课题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社工机构的调查,了解到社工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时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阻碍.这些问题是政府、社会、机构、专业自身等多方面交错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完善社会政策、规范机构运行、提升专业水平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实践中摸索出高校领衔、政府牵头、民间自发三种发展模式.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与总结出三种社工机构模式共同面临着"承认"缺失、配套制度欠完善、相互倾扎的发展困境,并尝试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政府社工退出竞争市场的解决机制,以推动具有"长春经验"的"嵌入社区"式社会工作服务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如何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当代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投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从"投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提出了优化"投资管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与措施.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社会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锻炼的结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高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历能力的均衡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会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高校会奖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培养结构单一、培养模式理论化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品质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多元的实践能力等特征的会奖旅游人才,必须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会奖旅游人才培养理论和符合行业工作实际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执教能力.  相似文献   

7.
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优化升级,有利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早已认识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基于"项目制"的总体要求,完善和优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程硕士,可以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劳动关系专业人才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劳动关系管理岗位上从事劳动关系运行管理、劳动关系风险的预防和规避等工作,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该专业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实践教学项目开设较为繁杂、缺乏体系化和科学化。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劳动关系专业程序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李礼 《劳动世界》2017,(35):33-34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肩负着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自治组织等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教育又实属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层面,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与其他专业不同,公共管理学科是以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学科目标是促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出台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对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在线教学模式逐步普及,云创业平台初露锋芒,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新共识。通过挖掘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点,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融合,开展更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财经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助推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基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重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金融科技背景下,高校注重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分析自身在培养金融管理专业人才时存在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文化,又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任辉 《劳动世界》2016,(26):27-28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高层次的社会保险专业人才成为了改革的急需人才,这为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方向.目前,国内的一些财经类高校已经在保险专业中展开了社会保险能力的培养,为此,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构建保险专业的社会保险人才培养体系,在保险专业中增设社会保险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实际部门合作,培养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劳动关系专业所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岗位主要是在各级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非营利机构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风险的预防和规避等领域,这些都需要操作性较强的实务人才.对于经历本科教育成长起来的研究生,这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有进一步提升.在劳动关系专业研究生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其思考与决策,从而较为全面地锻炼学生和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4.
高波 《劳动世界》2016,(26):32-3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深刻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中心建设与管理的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多样性音乐人才越来越被社会需求所呼唤.但从当下实际来看,河北省高校的音乐型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招生生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探讨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为河北省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目前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广泛应用的体验式工作方法—经验学习循环法,并且从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过程中就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预估服务对象需求、设置活动目标、注重方案设计等方面如何应用该方法开展社工服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正>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与学生管理的创新能力,符合时代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要求。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管理的创新能力需要协同发展,高校要制定辅导员人才培养的策略,并对其学生管理能力的创新模式进行综合考量,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管理服务和学业指导。  相似文献   

19.
批判教育学理论视角下的社工人才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批判意识,学会辩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权力观、民主观,对其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变迁。社会工作者作为助人自助的践行者,应对教育中暗含的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具有反省和批判的精神,培养批判性语言、敢于质疑现有知识、成为批判的行动者,打破传统文化的不合理桎梏。  相似文献   

20.
陈苏广 《劳动世界》2016,(27):21-22
新建高校办学历史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较大,如在办学理念上仍然没有转移到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缺乏足够的改革动力;在组织结构、经费保障上缺乏足够的支撑.此外,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还存在办学缺乏特色、重视理解教学而轻松实践环节开展、实验和实践过程流于形式的状况.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新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