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近日,江西省于都县工伤认定现场会在某矿山举行,县工伤认定小组各成员,矿山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及部分员工参加会议。这是于都县人社局为"加强工伤预防、促进工伤保险、保障工伤基金安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该县将近期事故频发或事故率高的用人单位作为工伤认定会议现场,通过查看事故现场,调查、取证,查清事故原因、经过等工伤认定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工伤预防宣传,普及工伤保险知识,对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2.
近日,江西省于都县工伤认定现场会在某矿山举行,县工伤认定小组各成菌,矿山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及部分员工参力口会议。这是于都县人社局为“加强工伤预防、促进工伤保险、保障工伤基金安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情形,同时为了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规定了突发疾病死亡视同工伤的情形。但是,视同工伤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视同工伤的认定应该确立宽严相济的认定原则,严格遵守"与工作相关"原则,并宽泛认定"与工作相关"的情形。在操作层面,应统一突发疾病视同工伤认定标准,运用用人单位是否因劳动者行为获利这一标准认定工作时间与岗位。取消48小时时间规定,减少伦理风险,并确立突发疾病的原因与工作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前置程序,决定着受伤或患病职工是否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从工业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雇主过错责任时期、雇员无过错责任时期以及过错责任共担期,其间体现着各国政府对效益与公平的考量。我国工伤认定制度以无过错责任、劳权保护及认定法定为原则,但在制度建设和实践中存在着劳动关系确认"扩大化"、工伤认定标准"差异化"、工伤认定程序"失调化"等问题。因此,拓宽保障"范围"、统一认定"尺度"、优化认定"程序"是破解工伤认定制度与实践困境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0年12月21日,江苏省昆山市的一家私营企业模具厂发现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才可以认定为工伤,而该企业一名员工在2010年3月27日在下班途中发生了本人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死亡并被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6.
随着年初《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的正式施行,以及《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工伤保险的相关法律规定已成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有关于工伤认定工伤待遇、工伤争议、工伤救济等诸多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现行法律、法规对工伤认定作出了列举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某些特殊情形下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是否属于工伤仍然容易给用人单位造成困惑。本文将从现行法律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人社局强化职责监管,全区企业落实"一岗双责",员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企业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工伤事故逐渐下降.据了解,2016年成都市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整体仍呈上浮趋势,但郫都区实现了首次降幅20.9%,位居全市各区县工伤认定下降首位.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但是,由于此类事故情形异常复杂,在实践中一直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难点。在此类工伤认定中,把握"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两个因素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9.
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定性直接影响着受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超过1年的申请期限后行使权利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基于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时效理论,目前的工伤认定申请期间仅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程序性期限。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存在着诸多弊端,迫使工伤认定程序的变革成为必然。工伤认定申请期间也将因为工伤认定程序的重构而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真正的消灭时效。  相似文献   

10.
<正>案情简介■申请人于某系某酒店员工,2012年5月3日,于某在酒店收货平台上验货时,被酒店另一员工不慎撞伤了腰部。医院诊断为:腰部外伤,腰椎间盘突出症。2012年8月26日,于某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后向某酒店发出《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要求该酒店在5日内提供于某所受伤害不是工伤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发布的指导案例40号“孙立兴诉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人事局工伤认定案”,对指导劳动保障部门工伤认定和人民法院相关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的审判指导意义重大.该案例对职工受伤工伤认定中“工作原因”、“工作场所”做了比较宽泛的解释,同时认为职工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存在过失而受伤不影响其工伤的认定.  相似文献   

12.
李培志 《中国劳动》2005,(11):35-37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而职工上下班途中除面临机动车事故伤害风险,还有可能遇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风险等,这些风险产生的伤害应否认定为工伤?作者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形,就职工上下班途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工伤认定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2000年第10期刊登了戴仲选<仲裁委员会如何受理此类工伤劳动争议>一文.对于工伤劳动争议中是先进行工伤认定后受理,还是先受理后认定的程序问题,笔者赞成"仲裁委员会应先予受理,然后委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认定是工伤的,依法进行处理;不属于工伤的,驳回申诉"这一程序.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少劳动者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根本不懂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工伤认定的必要条件,往往也成为工伤认定的焦点问题。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当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15.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当依法给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对劳动关系的确认是工伤认定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工伤认定中的主要争议焦点之一,本文借助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活动中,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以下简称人力社保部门)在处理认定患职业病为工伤的案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厘清。■对《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法律■依据的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应当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第(四)项是"患职业病的"。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  相似文献   

17.
景象 《中国劳动》2017,(8):76-77
2015年5月4日,汪某在Z劳务公司工地外墙高空吊篮作业时摔伤。医院诊断为:脑部左侧基底节区出血;高血压病;右侧颈部皮肤擦伤。汪某于2015年6月11日向Y区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其递交的《工伤认定申请表》中填写的受伤害部位为"脑后右侧颈部"。Y区人社局依法受理,并于2015年6月24日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汪某颈部受到的伤害为工伤。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11年第9期、第10期分别刊登了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能否认定工伤的案例分析。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受到的职业伤害能否认定工伤,在实务和理论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是否认定工伤的实质焦点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是否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问题。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王毅 《劳动世界》2010,(12):82-84
文章用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餐饮业员工受伤为例,剖析了员工发生人身损害过程中的事实与法律问题,指出餐馆在组织形式上虽然仅仅是个体工商户,但是此种餐馆所雇用的洗碗工也是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界定的职工范围。该种个体工商户的员工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地点所发生的第三人导致的人身损害亦构成工伤。但是,职工之间争夺劳动用具导致的人身损害并不能归结为"因工作原因、履行工作职责",不宜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运用SPS S等统计分析软件和法律思维方法,对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到的320个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进行研究,总结出2015年湖南省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工伤行政确认与司法行政审判沟通协调,及时出台配套工伤认定行政指南,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宣传,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落实工伤认定案例指导制度,合理分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尊重人民法院生效司法裁判文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