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
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哈里斯佛教生态世界观的批判论研究、佛教生态世界观的德性论批判与建构三阶段。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注重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生态自我实现”及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观念论述佛教生态世界观内涵;哈里斯从西方生态伦理的目的论观念出发,批判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及东亚佛教缘起思想无法从目的性理解世界及自然万物,不能为环境伦理提供生态世界观基础;斯朋伯格、库珀、詹姆斯等则从佛教自身价值取向及思想内涵出发,批判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建构佛教德性论的生态整体论,主张结合人自身的思想行为、佛法训练、觉悟,论述人与自然万物的整体性联系。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历程,符合佛教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自身生态化变革及建构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范畴更新元哲学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概念作为元哲学范畴的提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世界观、生态思维观和生态社会观.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社会与自然处在统一的生态系统中的世界.生态思维观以复杂系统为对象,具有具体性、关联性和变动性等特点.生态社会观则把社会放在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作用的不断演化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分析现代世界观和生态危机的关系,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世界观及其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同时,提出通过确立后现代生态世界观走向生态文明的解决道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相信,中国是当今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该文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不同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在不同的文明时期世界观是变化的。文中具体阐述了各个文明时期人们世界观的特点,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明的发展与世界观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生态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将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旨在系统阐释生态心理学元理论。生态心理学的元理论可概括为生态世界观、生态人性观及生态心灵观和生态方法论。揭示生态心理学元理论既有助于生态心理学自身的整合 ,也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些启示择其要者有:人类急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自己从生态危机中走出来,这一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直接导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果否定或者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那么也就会无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实质与意义;马克思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最能说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核心是论证了资本与生态的对立,相应地,这一生态世界观给予当今人类最大的启示也就是告诉人们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布什总统反对《京都协定书》,其行为反应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痼疾”,是“生态帝国主义”的象征;为了走出生态危机,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消除把解决生态问题纯粹寄托于推进“生态市场化”、发展低碳技术、树立生态伦理观念等种种幻想;人类摆脱生态危机之路就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逻辑相对抗之路,必须超越金钱驱动的经济底线,必须实施自然的社会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构建以“普遍自由”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其目的是克服极端的人类中心的、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语言视阈下,文学批评要消除人类至上的观念,确立生态整体观念、自然万物都具有重要价值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9.
确立生态世界观是媒介生存、发展之所需。对于中国媒介确立这种世界观,某些国民性因素是潜在的反对因素,可能起到违碍作用,需要中国媒介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世界观不仅具有诸多的生命真理,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缘起为本的世界观、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和追求净土的理想观等等,佛教的这些生态思想呈现为食素、放生、佛化自然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佛教生态思想及其实践表现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养成的目标应符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别于生态德育,生态道德素质重在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以最终规范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民族性、教育对象多元性、教育任务艰巨性等基本特征,加强该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生态道德认知和实践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促使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即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状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既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与生态文明观念相冲突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等。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是当前高校德育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恶化凸显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与环境平等原则;生态责任的原则是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人与自然平等。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保证生态制度供给,推动西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肩负这项时代使命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利发挥高校老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的工作,进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长期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的一致必然呈现社会文明健康性生态,并促使人类真正行走于生态性生存和发展的路径。这既要有人的生态"类"特性所运演的自组织过程,更需要道德生态化建立平衡机制从而构筑人与自然生态的道德关系。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所形成的"合力"不仅是人的生命及生存"合力"的基础,并为个体生存"合力"构建了良好的生存氛围及强大的社会生态及文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环境为本: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应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借助于自然观的演绎,确立了理性的合法性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的“以生态环境为本”的理念是对工业化背景下的理性在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误用之扬弃,同时这一理念一改过去把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核心理念的错误认识。这种转变在重新审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到生态伦理中,转换了伦理思维,扩大了伦理范围,深化了伦理意境,改变了伦理主题。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根据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倡导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人格的结合,两者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良知以及转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