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宇雄 《社科纵横》2007,22(12):164-165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通过贯彻人本化理念、热心化理念、平等化理念和合群化理念,可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解决学生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适应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3.
金自宁 《浙江学刊》2007,69(5):143-149
二十世纪下半以来,公法私法化趋势成为引人注目的趋势。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之中,出现了为公法私法化趋势推波助澜的种种理论学说,根据对公法私法化何处去提供的不同答案,可分为"私优于公"、"以私助公"、"以私代公"三种观念模式。结合公法私法化的当代经验,反思这三种观念模式的得失,可对正在兴起之中的中国公法未来定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维昭 《求是学刊》2007,34(6):118-123
本文从宫廷文化的角度讨论自上古至先秦这一时期的"乐"的诸形态与戏曲的关系。"乐"有两大义项:乐舞与娱乐。这两者共同构成一个"乐"的文化生态,戏曲的舞台形态就在这个文化生态中产生它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德国"二元制"好多年了,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化",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围绕"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和"校企的深度合作"来打造和创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实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日本山形县流传的民间“番乐” ,是在举办庆典、神事与佛事活动中所表演的古代民俗艺术 ,属于日本传统民俗“芸能”的一种。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具有很浓的宗教信仰特色 ,目的是提高祭祀活动的祈祷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笔者通过对阜新农区一个蒙古族村落--烟台营子村的实地田野考察,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叙述了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的形成过程,概括了该过程中的类型化特点.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类型村落的成因,揭示了剧烈文化变迁过程中族群自身的"与时俱进"的文化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10.
姚武 《社科纵横》2007,22(5):92-94
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带来审美的媒介化.情感是审美的核心,技术是媒介的特点,当情感逻辑遭遇技术逻辑,媒介在煽情的同时也带来大众的郁闷,导致情感上的缺失.应当积极引导和优化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舒解审美媒介化带来的身心疲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工人"与"市民"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对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和"产业工人化"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考察,是农民工转型研究的现实要求.本文认为,以公民权理论为指引,把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过程纳入农民工转型的研究,能够深化对农民工转型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张道岭 《学术交流》2003,2(2):24-27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贵和”传统美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缔结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当前情况下 ,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及时化解 ,由传统美德中“贵和”所派生出的民俗化表现形式 ,有着独特的调和作用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韬 《日本学刊》2007,(2):145-155
1587年丰臣秀吉突然发布天主教驱逐令,是由切支丹大名高山右近的拒绝弃教所激发的。从宏观上看,这是日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但如从微观上即当事人丰臣秀吉的情况来看,则是其个人“自我神格化”意识与天主教一神教义矛盾冲突的结果。“自我神格化”源自杜撰的“日轮受胎传说”,它成为满足丰臣秀吉无限征服欲望所必需的最高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今日辽宁》2014,(2):106-107
正三文鱼学名鲑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在自然界中,三文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三文鱼是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在淡水江河的上游产卵,一年后再游到湖泊或浩瀚的海洋中成长。三文鱼是世界名贵鱼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三文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含的Ω-3脂肪酸更是脑部、视网膜及神经系统健康所必不可  相似文献   

16.
从术语学角度说"进化"及其泛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述谱 《求是学刊》2006,33(4):23-26
文章从术语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本是生物学术语的“进化”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泛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特别强调,不同学科中使用的“进化”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分属不同的理论系统,因此应视为同音异义的不同术语。术语学所说的术语的“非术语化”与“术语转移”等现象在当今学科数量飞快增长的时代是经常发生的,不能简单地以“非科学”对此一律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7.
18.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关系到发展本身的正当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和方向,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党和政府的工作正在经历、并且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社会建设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公民不断觉醒和提升的权利意识和诉求,与政府和社会满足和保护公民正当权利之意识、机制、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今天,从宏观的制度和结构层面看,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约束,即政治改革滞后、社会参与不足和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沈惠 《社科纵横》2005,20(6):4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领导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领导者素质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时代领导者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全才专能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的"普通国家"论仍有继续予以关注与探讨的必要。"普通国家"这一话语所表述的首先是一种论调、一种思潮、一种对日本国家发展现状不满的观念,然后才是诸如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等与实际政治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政策指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以"普通国家"这一话语之所以会出现的观念背景为思考视角,对这种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观念致使"普通国家"这一话语得以在战后日本出现、这一话语表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做了逐层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