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它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中国戏曲独有的的一种表演风格。它是以虚拟的艺术构成、程式化的表演手段来完成舞台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卓立不群,与中国戏曲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相关,与戏曲表演者的理论修养及艺术追求相关,更离不开戏曲程式化表演和观众特定审美趣味以及欣赏过程中的全身心参与.  相似文献   

4.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5.
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是最具有全面性的综合艺术,其构成至少包括歌舞、科白及代言体的故事扮演这几个主要方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语言、歌唱三者而成"。这句话概括出了歌舞与动作表演在中国戏曲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而先秦时期的乐舞、巫觋歌舞以及优的表演则孕育了后世戏曲表演艺术的因子。因此,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从先秦"乐舞"、"巫"及宫廷"优"的表演中寻得其发端。  相似文献   

6.
《九歌》是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篇章,保存了巫觋祭歌痕迹,具有浓郁的巫楚文化特征。论文将在分析戏曲的内涵及其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取戏曲起源"多元综合说",从程式化、以说唱歌舞演绎故事两个角度分析《九歌》的"行头"和"植物道具意识"和傩面具体现了戏曲的"程式化"特点,并且通过祭祀"楚舞"和代言完成了戏曲的"以说唱歌舞演绎故事",从而考辨《九歌》作为中国戏曲源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其影卷是影戏的主要文学形态,也是影人表演的文字参照。冀影卷承载着影戏的叙事方法和文化内涵,其题材的选择、情节与人物的设定、程式化的设置、民间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冀影卷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活态化表演中的词格、韵辙和唱腔在丰富了影戏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形成了冀影戏独有的审美意蕴。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冀影卷在丰富了戏剧叙事文学的同时,也因方言、程式化和通俗的文学特色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戏曲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中国戏曲的萌芽,学术界歧说较多:或以为萌生于古之巫优表演,或以为开端于汉之《东海黄公》,或以为始于梁之宫廷乐舞,或以为肇于唐之“参军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殊有必要一辩。还有人认为《诗经》中的一些篇目,《楚辞》中的《九歌》,以及始于北齐流行于唐代的《踏谣娘》已是我国最早的歌舞剧目和最初的戏剧。这些观点虽云戏曲之形  相似文献   

9.
经过至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国戏曲综合了文学、表演、歌舞、说唱四个方面的艺术因素,加上社会条件的具备,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在宋元之际,中国戏曲终于成熟,并一举登上了高峰。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的程式化或模式化,实际上是科学的特质之一.科学研究的过程用高等数学术语也就是所谓科学"建模"的过程,而模式化或程式化则意味着科学研究课题的解决和成型,并被视为高效、优质、科学的代名词.另外,八股文文辞上的严格规定与科学的语言表述原则亦无两样,都力求精炼、规范、明确与直白.  相似文献   

11.
水袖是戏曲表演唱、念、做、打中“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表演不可缺少的程式化表现手法。文章以表演的三个剧目为例子,初步阐析水袖这种程式动作在戏剧情境中多样性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布莱希特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因子,形成自己独特的"间离化效果"理论.但是对这种吸收应作辩证的看待:一方面,中国戏曲的表意性演出影响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念,使得他突破西方戏剧写实的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的革新;另一方面,布莱希特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吸收中国戏曲的,他的"间离化效果"理论与中国戏曲分属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是对中国戏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新疆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新疆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在人种要素、产品内涵、表演外部因素、舞台效应和产品外部表现五方面较为突出,说明游客观赏民族歌舞表演时的感受不是根据歌舞要素来划分的,而是结合个人情感倾向、知识积累和经验要素对歌舞产品的表演进行评判的;运用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民族对歌舞表演真实性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研究,指出当地少数民族更注重歌舞表演的内容、乐器、装扮、语言、解说等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因素,汉族对表演气氛和表演人员的精神面貌等较为注重。  相似文献   

14.
“歌舞说”是前人言说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重要遗产。今日我们欲建设戏曲理论,势必要对这些遗产进行清理。“歌舞说”并不是一种蹈空的理论话语。它因应了近代西潮的冲击,并渗透进中国近代戏曲的方方面面:学术研究、艺术创造与演剧运动。通过对20世纪三种典范性“歌舞说”(“以歌舞演故事”、“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剧说”)及其语境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弄清中国戏曲在近代的生存状态与趋附。  相似文献   

15.
萨满舞蹈是满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萨满祭祀仪式过程的程式化决定了萨满舞蹈的程式化。同时,在现场的即时表演中又会有即兴的“随意性”的舞蹈成分加入到原有的程式中。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是一种综合艺术。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一文中指出: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从而揭示了中国戏曲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故事的艺术特点,是最早而又比较科学的戏曲慨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成为民族艺  相似文献   

17.
法律语言的功能首先是规范调节作用,其次才是提供信息.法律的规范调节功能与程式化的法律语言关系密切,法律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程式化的问题.要实现法律翻译的功能对等,就需要做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三种对等,即法律文本整体框架的形式对等,法律语言语用功能的对等,逻辑结构的对等.不同层面的对等亦涉及用词、句法、篇章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戏曲表导演美学思想的创立者和思考者之一,阿甲先生留给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太多,这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也是至今仍极大地影响当代戏曲艺术创作实践和戏曲表导演美学思考的就是体验与表现相统一的问题.阿甲之所以始终坚持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他一直希望在西方话剧的体验论与中国戏曲的表现论之间建构一个体验与表现的张力,将中西戏剧艺术的主导表演方式加以整合,以丰富中国戏曲的表现力.这个动机无疑是好的,但它却忽视了这两种不同的表演美学原则的根本差异.戏曲艺术包含了太多审美表现的形式因,所以.从根本上说,戏曲艺术就是其自身极为复杂的审美形式因的充分展示,它是通过以演员为中心的充分技艺化、程式化、复杂化的审美表现而展开的艺术样式,因此,它就与不是以审美形式因的展示为主,或者说以思想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导演调度性等为主的逼真体验艺术形成巨大的差异,不承认这种差异,而硬要生搬硬套非自身内在规定性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不承认艺术样式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自足性,其结果就是戏曲自身的特点丧失殆尽,而成为西方话剧的附庸.  相似文献   

19.
花鼓灯歌舞艺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重要品类。兼具舞蹈、灯歌、锣鼓与后场小戏表演等诸种表演样态。从历史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文化历史起源、文化结构解析、文化定位研究及其当下意义,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文化信息梳理,确定其区域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20.
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指出"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们","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特殊的套语"、"求诸传统"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帕里—洛德"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譬如《创世款》中"特殊的套语"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以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这说明"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和"创造传统"。据此,结论认为,实践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文化环保"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