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由制造商和线上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消费者退货行为以及产品退货会给企业造成退货损失,且线上零售商退货损失为其私有信息,研究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定价、O2O渠道策略以及合同设计问题,分析线上零售商引入O2O渠道的可行条件及其对供应双方最优决策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考察不对称信息对各个企业、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线上零售商引入O2O渠道存在可行条件,取决于退货损失的大小;当线上零售商引入O2O渠道时,制造商和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升;O2O渠道策略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剩余,但到体验店体验产品的消费者不一定能够得到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则线上零售商会选择信息共享谈判与制造商共享其私有信息,进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考虑双渠道供应链,制造商和零售商分别在各自渠道销售相同产品和不同质量的延保。按照制造商和零售商是否向购买对方产品的消费者开放延保,将延保开放策略分为:双方均不开放延保、仅制造商开放延保、双方均开放延保。构建了三种不同策略下制造商和零售商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策略下的定价和利润。研究表明:制造商开放延保会使产品批发价降低,所以并不总能增加利润;同时,零售商延保定价降低,但当制造商延保成本较大时,零售商产品定价增加,所以零售商利润未必受损,有时还会增加。零售商开放延保会使产品批发价进一步降低,但延保定价保持不变。当制造商延保成本较小时,制造商开放延保能同时增加双方的利润。数值分析发现:零售商总是偏好于开放延保,当零售商延保水平较低或者制造商延保成本较小时,制造商应开放延保。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探讨了制造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制造商CSR水平的提升,知名品牌的绿色度和市场需求量将得到提升,而自有品牌的绿色度和市场需求量则会下降;(2)制造商CSR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零售商和供应链系统的利润,而且当零售商采取绿色制造策略时,合理的CSR水平还能够改善制造商利润;(3)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会降低知名品牌市场需求量、绿色度和制造商利润,甚至可能损害市场需求总量、供应链系统利润和消费者剩余,而此时制造商可以通过设置较高CSR水平来阻止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保障自身利润。最后,本文将模型拓展至不同的博弈情形。  相似文献   

4.
针对由制造商和在线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在存在消费者退货情形下,考虑在线零售商在线上渠道提供促销与退款保证服务,其中在线零售商促销成本为其私有信息,建立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了在线零售商的最优促销策略与供应链合同设计问题;进而分析了不对称信息对供应链均衡的影响,考察了退款保证对供应双方期望利润、信息价值以及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制造商在决策合同参数(设计合同)时,需要在在线零售商信息租金与供应链系统绩效损失之间进行权衡;若满足一定条件,制造商和在线零售商之间进行谈判并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而分享整个系统的利润;当退货产品总是会给供应链成员造成损失时,退款保证会导致制造商和零售商期望利润的损失,但在一定条件下却能提升消费者剩余。  相似文献   

5.
考虑自贴与认证两种环境标签策略,研究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的环境标签策略选择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成本分担契约对绿色供应链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绿色意识或信任度提高时,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绿色努力水平均会提升,但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对制造商并不是总是有利的,认证标签策略下制造商的利润会随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加而下降;从标签选择来看,制造商总会倾向于选择自贴标签策略,尤其在制造商成本分担契约下可获得最高利润,但零售商在认证标签下的利润反而更高;从契约协调的效率来看,成本分担契约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努力水平,促使制造商利润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对零售商的利润并不一定有利,尤其在认证标签策略下,成本分担契约将会失效,而在自贴标签策略下,零售商成本分担契约可以实现对供应链的协调;从社会总福利来看,只有在消费者环境意识、信任度以及认证成本均较高时,自贴标签策略下的社会福利会高于认证标签策略,否则认证标签策略会更优。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消费者退货的情形下,通过构建包括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二级供应链模型,研究了订货量决策以及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问题。分析提供退款保证和决策顺序对均衡结果以及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单一渠道供应链中,提供退款保证提高销量,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在不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都随零售满意度递增;在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都随零售满意度先递减后递增;当直销渠道的成本较高时,制造商将不开通直销渠道;提供退款保证有利于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在顺序决策情形下,直销量随零售满意度递增,然而在同时决策情形下,直销量却随零售满意度递减;提供退款保证虽然降低零售商利润但能够提高消费者剩余,零售商利润随直销成本递增,在提供退款保证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和总利润随直销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当零售满意度较高,且直销成本也较高时,提供退款保证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双输”,当零售满意度较高,但直销成本较低时,提供退款保证使制造商和零售商达到(win-lose)。  相似文献   

7.
考虑由具有批发定价权的零售商和生产规模不经济的制造商组成的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构建仅制造商具有公平偏好、仅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以及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等三种情形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探究上下游企业的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均衡决策与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无公平偏好时的最优产量相比,供应链成员(仅制造商、仅零售商和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时制造商将会增加最优产量,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满足特定条件时批发价格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2)双方同时具有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与效用的影响最为显著。(3)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与效用分别同上下游企业的公平偏好系数之间可能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具体还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和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数值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9.
在供应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思考行为对零售商和制造商的订货定价策略有何影响?本文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供应不确定环境下集中式和分散式供应链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最优订货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供应不确定会损害所有供应链成员的利益。当思考成本较小时,制造商依据制造成本定适中价、高价、和低价策略。适中价和高价策略均会刺激消费者思考,但仅当采取高价策略时,制造商利润会受思考成本影响。制造商(和零售商)也可制定低价策略抑制消费者思考而直接购买,此时制造商(零售商)利润随思考成本增大而增大(减少)。当思考成本偏大时,虽然消费者不思考,但是定价仍需考虑消费者的期望感知价值。此外,集中式与分散式供应链决策对比结果表明:分散决策时,零售商对制造成本更加敏感,会更早地从冒险型订货策略和全量订货策略转变为谨慎型订货策略;当思考成本较小且制造商(和零售商)制定低价策略时,分散式与集中式供应链效率一样。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针对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碳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下,针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分别分析零售商、制造商领导情形下供应链成员的定价和碳减排决策,并着重探讨零售商的社会(福利)责任关注行为、低碳技术投资效率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企业决策和利润(效用)、总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零售价格、碳减排水平以及产品销售量可能随着零售商的社会(福利)责任关注度的提高而同时增加;在零售商领导型供应链中,零售商利润的增加并不总是依赖于低碳技术投资效率(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制造商领导型供应链中,零售商的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可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获益,且制造商可能存在先动劣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断频繁地进行产品升级更新以应对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同时,消费者也越来越具有策略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跨期选择购买产品的类型和时机。本文考虑消费者策略行为研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最优产品升级策略,分析捆绑、模块化和整合三种产品升级策略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供应链企业的均衡定价决策。研究表明:当消费者耐心程度和升级模块的价值升级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商将选择模块化升级策略,相对于捆绑升级策略,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只有当消费者耐心程度较小时,采用整合升级策略相对于其他两种升级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利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零售商之间竞争加剧,自有品牌战略成为零售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研究拥有自有品牌零售商的平台开放策略,通过对比零售商不开放平台和开放平台下的均衡利润,给出零售商平台开放策略选择条件,并分析产品之间价格影响系数、固定成本和潜在需求差异系数对零售商平台开放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结合数值分析和京东自有品牌的发展现状验证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第一,随着固定成本的增加,佣金费率逐渐减少,随着潜在需求差异系数的增加,佣金费率逐渐增加;第二,当产品之间的价格影响系数较小(较大)时,平台开放(不开放)是零售商的最优选择;第三,当固定成本较小(较大)时,平台开放(不开放)是零售商的最优选择;第四,当潜在需求差异系数较小(较大)时,平台开放(不开放)是零售商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鲁芳  吴健  罗定提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0):144-155
有关产品分销渠道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成本、风险规避、消费者公平偏好等方面,较少关注产品本身属性。对于体验性低的产品,消费者在网络渠道就能较为准确判断产品价值。而对于体验性高的产品,网络渠道由于其虚拟性导致消费者不能准确判断产品价值,实体渠道则可以凭借现实产品的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由于线下零售商营销努力的溢出效应,部分消费者在线下体验产品后转移到线上消费,因此有必要从产品体验性和营销努力角度研究多渠道的合作策略。本文从消费者效用角度分析了产品体验性和营销努力对不同渠道需求的影响,基于此研究了制造商和线下零售商的三种分销渠道合作策略,探讨产品体验性和营销努力对不同分销渠道选择的影响:第一种为制造商支持线下零售商实施营销努力的单一合作策略;第二种是在单一合作策略下,制造商与零售商采取价格协调契约的双重合作策略;第三种是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进一步引入收益共享契约的多重合作策略。通过对三种合作策略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合作策略均能有效提高制造商与线下零售商的收益水平,并且产品体验性越低,合作策略作用越显著。制造商在进入市场初期,往往需要快速增加企业价值,此时双重合作策略是最优选择。当市场发展成熟,双重合作策略虽然能够有效提高线下零售商收益,但却减少制造商收益,为了激励制造商支持线下零售商实施营销努力,需要将合作收益再分配,此时多重合作策略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为的价格歧视(BP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细分市场,需要更细致的考虑消费者事前估值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此出现的消费者预期后悔。本文在双寡头垄断市场中建立模型,探讨消费者预期后悔对企业动态价格竞争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预期后悔会对自身购买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当高值实现概率相对较低,高低值差异大且切换后悔的厌恶较小或者重复后悔的厌恶较大时,企业奖励重复购买的客户,否则奖励切换者;预期后悔对企业的利润既可以有正面的影响也可以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李浩  刘斌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0):132-139
本文以两条竞争供应链(每条供应链均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是否投资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分别构建了两条供应链均不投资RFID(N情景)、供应链1投资RFID(S1情景),供应链2投资RFID(S2情景),及两条供应链均投资RFID(T情景)的收益模型,求解出相应的最优解并探讨供应链投资RFID的均衡策略。研究发现:相较于N情景,单条供应链投资RFID技术对其竞争供应链成员收益产生"负外部性"。当RFID成本较低时,供应链的均衡策略为T情景;当RFID成本较高时,错放率较低的供应链不采用RFID技术,其竞争供应链将采用RFID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四阶段Stackelberg博弈分析,研究了在三级供应链中如何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策略问题。构建了由制造商、零售商与最终顾客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博弈模型,制造商进行产品质量决策,即生产高质量产品或者低质量产品,零售商进行产品采购决策和零售定价决策,最终顾客根据两种产品质量水平和零售价格的差异,决定产品的购买数量;当零售商采购高质量产品时,制造商将会向其提供价格折扣策略;当零售商采购低质量产品时,制造商将会向其提供延迟付款策略。运用最优化原理,求解了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折扣、延迟付款期限和零售商的零售价格、最终顾客的购买数量,及期望收益函数。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高质量产品零售价格关于价格折扣下降幅度更大,而低质量产品零售价格关于延迟付款期限下降幅度更大;制造商提供的价格折扣越大、延迟付款期限越长,其期望收益将会减少,此时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将会增加,最终顾客产品需求量将会增加;制造商的总期望收益函数将呈现"倒U"型,求解了期望收益的最大值及各契约参数的值,结果证明所提出的产品质量控制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A price benchmark shaped by consumer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erception of past prices is known as a reference price.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nsumers are likely to be backward-looking in that they make purchase decisions based not only on the current price but also on the reference pri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eference price effect,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nsumer demand, exists for both consumables and durables. Yet, how this effect works has only been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the pricing of consumables, and thus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unable to yield normative implications for durable goods pricing where the saturation effect must enter the pictur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marketers of durables with relevant insights that can be practically used to guide their design of pricing strategi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reference price effect. Specifically, we develop a dynamic pricing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both the reference price effect and the saturation effect into a framework to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durable goods pricing problem. A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have enhanced consumers’ ability to recall and compare past prices, the need for such a pricing model with backward-looking consumer behavior is increasingly compell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it is optimal for a myopic seller to adopt the skimming pricing strategy, either the price skimming strategy or the penetration strategy is optimal for a forward-looking seller, contingent on the potential market and consumers’ reference price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虑一个由两个竞争的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其中供应商可通过提供批量折扣契约向两家竞争的零售商销售产品,而零售商表现出纵向公平关切(即当获得利润小于供应商的利润时,其获得一个负效用)。并且,考虑的两个零售商为了获得较低的批发价格可能更喜欢团购,进而它们将选择最佳订单数量来最大化其自身的效用。利用经典的纳什议价解决方案作为公平参考点,本文主要研究竞争与公平关切行为将如何影响零售商的联合购买策略。研究发现,当零售商追求公平时,联合购买策略优于单独购买策略,且越大竞争强度使得使用联合购买策略的优势越明显。此外,当零售商表现出不同的公平关切程度时,若批量折扣比例比较低,对公平关切敏感的零售商的效用总是小于对公平关切不敏感的零售商的效用;否则,对公平关切敏感的零售商的效用总是大于对公平关切不敏感的零售商的效用。  相似文献   

19.
供应链企业的公平关切是发展与维持良好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面对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与碳排放规制约束,供应链企业在确定最优定价与减排水平等运作决策时,常常表现较强的公平关切倾向。探究环保规制下公平关切如何影响供应链的运作决策,可以为供应链合作提供对策。本文在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公平关切制造商和公平关切零售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的最优定价和碳减排率等决策,分析了公平关切对最优定价和碳减排水平及利润的影响,并讨论了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模型对供应链的协调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主要结论。结果表明:(1)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公平关切时,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的参数若满足一定条件,供应链可以实现协调。(2)批发价与制造商公平关切系数正相关,零售价与制造商和零售商公平关切系数都正相关;若制造商考虑零售商公平关切则批发价的变化取决于碳减排成本系数的大小,碳减排率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公平关切系数是负相关;若制造商忽视零售商的公平关切,则批发价仅受制造商自身公平关切的影响, 碳减排率与制造商公平关切负相关,与零售商公平关切无关。(3)制造商公平关切对双方利润具有负向影响,零售商公平关切对制造商利润也有负向影响,而零售商利润随自身公平关切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制造商是否考虑其公平关切,若考虑则两者正相关,否则两者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预售商品种类繁多,可分为从未上市过的新产品和已经上市过旧产品。面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消费者可能做出不同的决策。研究在产能约束的前提下,零售商销售不同类型产品的最优预售策略问题。结果表明,新产品的最优预售策略取决于正常销售价格,旧产品的最优预售策略受正常销售价格与消费者构成的共同影响,且前者的影响作用大于后者。较低的正常销售价格或较大的高估值消费者比例增大了消费者在正常销售期购买的缺货风险,零售商应采取溢价预售策略,否则应采取折价预售策略。此外将新产品和旧产品的最优预售策略对比发现,利用消费者对产品估值的不确定性,新产品预售比旧产品预售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