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可能世界的解释理论中,实在论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和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极端)模态实在论为代表.学界普遍接受克里普克的解释,而拒斥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并称之为极端实在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实在论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可能世界来自于我们的直观.在跨界同一问题的回答上,他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的理解不同.克里普克指出可能世界就是“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观念,刘易斯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认识的来源.所以,对可能世界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克里普克与刘易斯在可能世界实在论上的差异.相较于克里普克的理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文章追溯了科学实在论与工具论争论的哲学历史根源,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以及科学哲学试图用工具论混淆和调和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都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又反对绝对唯心主义,但是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不了解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实在与思维的二元对立.只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才能克服实在论与工具论的对立,达到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哲学猜想及其验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物质实体论、“客观实在论”物质观和实践关系(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彭加勒被视为约定主义者,然而,这一观念有理由受到质疑.因为,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除"约定主义"之外,彭加勒科学哲学中还包含有"关系实在论"、"多元主义"、"整体论"及"马赫主义"等丰富的思想.因此用"结构实在论"来概括彭加勒的科学哲学比用"约定主义"或"经验约定论"更合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世纪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分歧进行概念史的分析,通过精神来分析其后的实体概念演变的究竟,揭示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的转化脉络及其意义启示。  相似文献   

7.
研究being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千年老题。关于思维和实在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20世纪初,哲学研究经历语言转向,语言被认为是打开两者关系之谜的金钥匙,人们试图以语言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遗憾的是,对语言、思维与实在之三元关系的探讨至今仍在继续,其争论的实质是本体论问题。先从本体论、怀疑论和认识论的关系着手,然后阐释建构论和实在论的本体论观,发现问题之症结,找出彼此之联系,将三元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提出三元关系图。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被认为是两种相互竞争的科学观,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两者的区别上,忽视了对两者的共同点的研究。实际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具有一些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他们都源于对知识的有效性的追求,都认可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都有某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都从表象走向了实践,等等。  相似文献   

9.
先验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一对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整体把握。牟宗三先生通过对康德这两个观念的辨析指出,康德的正面主张乃在于经验的实在论,而非先验的观念论,并指出先验的一词涵有双重意蕴。然而,邓晓芒教授在《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一)——关于先验的》一文中对牟宗三的解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通览全文,我们发现邓教授对牟宗三的批评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与曲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与辩解,并就教于邓教授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弱法论”由来已久。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国际社会缺乏像国内社会那样的强制执行机构。本文从分析国际法法理基础入手 ,对比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结构的差异 ,结合国际实践的现状 ,历史客观地提出国际法强制执行是内力 ,而非外力 ;是合力 ,而非压力。因而国际法并非弱法。澄清这一问题 ,对真正理解北约轰炸南联盟和袭击我驻南使馆在国际法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符诗观念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潜夫论》一书。王符思想比较活跃,其治诗目的在于导引学习,教化全民,启人智慧,颂美懿德,讽喻时政,借鉴历史,探究自然;论诗、说诗、用诗多有独到见解。因此,探讨王符诗论对全面深入客观地认识汉代《诗经》研究成果,深刻认识诗义,深化《诗经》研究,有效整理古代典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谈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政治一体化特征时,几乎都归因于工具论文学现的制约.研究者们大多从发生学的角度追溯延安文艺运动的深刻影响,工具论文学观的主流化其实是一个众多合力推动的复杂的文学思想演变过程.而检阅中国现代文论,我们却发现,这一结构的生成是与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联袂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张雨杰 《国际公关》2021,(13):154-156
汉末以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道教认为这种社会的衰败是不可挽回的,只有虔诚信奉道教的种民们才可以在这种末世下重获新生,在新的世界里重新建构社会秩序.这种道教终末论说法一方面与刘歆对天文历法的推算有关;另一方面借鉴了印度佛教的末世劫运观.道教终末论与西方基督教末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促进了道教自身理论的建设,也促使古人...  相似文献   

14.
元理论内涵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方法(逻辑)。作为一种新近兴起的哲学流派,批判实在论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元理论立场。在本体论上,批判实在论持客观分层的社会本体观;在认识论上,持主观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但又坚持判断理性主义;在研究方法(逻辑)上,采取多因果的回溯分析法。国际关系中的批判实在论以"突现"理论为基础,重新理解层次分析法、国家和施动者—结构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方法和概念,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的发展实质上是对科学知识的主体建构性的不断揭示,而科学理论的认知地位分析是解决科学哲学所探讨的其他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对现代科学哲学中较为普遍接受的几种理论观:实在论的理论观、工具主义的理论观、描述主义的理论观以及建构主义的理论观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并提出一种基于自然、社会和认知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实在建构论,即科学理论是基于涉身的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中国文学向来主要不是被看作抒情的工具,而被认为是有着重大政治使命的修身、经世的利器,因此,诗歌的抒情作用往往是受到压制、扭曲的.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因素就是强调感情,袁枚充分阐发了性灵说主真情的美学思想.袁枚的真情论冲破了正统诗学束缚,为历来受到诸多压抑和束缚的诗人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除个别著作外,汉人对文体的认识和观念相对缺乏集中、系统的阐述,而在创作实践中却往往流露出不自觉的文体意识。四言雅颂体正体地位的确立及其在诸种文体中的渗透、摹拟文风的盛行以及汉人在辞赋创作中对丽的追求,均是考察汉代文体观念的重要侧面。在汉代,文体规范的总体标准为雅正。魏晋以后的文体论者,正是在汉人的基础上肯定和发展了丽的概念,并逐渐将雅丽树为理想文体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9.
勇敢是古希腊传统“四主德”之一,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概念。笔者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勇敢观念的起源和生成,展现勇敢论的理论建构过程。第一部分,首先考察汉语“勇敢”一词的词汇意义,然后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希腊文词汇,考察其具体含义。第二部分,指出荷马时代的勇敢是观念形态的,而非概念形态的。早期希腊哲学家谈论过勇敢,对勇敢进行现象描述,但尚未对之进行理性的界定。希腊哲学古典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用定义的方法揭示勇敢的外延和内涵,从而把勇敢观念提炼为理性的概念。柏拉图的对话《拉凯斯篇》对勇敢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以勇敢为核心概念的勇敢理论初步呈现。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把勇敢当作知识会带来矛盾和解释上的困难,因此他把勇敢与正义、智慧、节制一道纳入德性论的体系。他在界定和解释勇敢的过程中,一方面把勇敢区分为行为和品德,指出勇敢是某种行为,而刚毅是勇敢的品德;另一方面引入实践(伦理修行)的内容,把作为行为和品德的勇敢统一起来。勇敢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三卷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符文学观念具体表现为对文学美刺功能的重视,主张文学的实诚精神.其本末兼顾的思维方式,是这些文学观念的内在哲学基础.王符文学观念虽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是在东汉中晚期文学思想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其本末观念的思考对魏晋文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