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onumenon)一词来自拉丁文“存在”、“有”、“是”(on)和“存在物”(ontos)。“本体论”(ontology)即是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本体论”这一术语虽创立于十七世纪,但它与公元前四世纪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第一哲学”的含义相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典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或使说”一向被视为一种机械、外在决定论的宇宙生成论学说.然而,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通过对先秦文献《恒先》的解读,可以发现,“或使”一词,并非如后世注家所认为的那样,指宇宙万物系外在产生、驱使,以及主宰之义;而是指宇宙生命主体自在自发地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或使说”系先秦道家哲学支脉之一.总体来看,或使说包含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皆不离道家思想宗旨. “或使说”与老庄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否定人的认知与文化活动的合法性;而是把“言”、“名”视为“道”的自然绽出,视为宇宙生命活动必然创造之结果;进而,主张通过“举天下之为”而不废“名教”来认知、整饬现实世界.因此,在实践哲学层面,“或使说”是一种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知,以及社会行动的道家“无为”学说.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朱晓鹏在哲学史上,所谓“本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的世界赖以存在的共同的基础,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终极性的特点。因而,本体论也就是一种关于一切存在的凭借和依据的共同基础的学说,是某种哲学思想对自己所探求的终极...  相似文献   

4.
在牟宗三的新儒学体系中,“良知自我坎陷”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牟宗三联结“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成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也是车宗三就“德性主体”如何开出“知性主体”,从而解决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所作的具体说明。由于“良知自我坎陷”说不仅关涉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而且还试图为科学民主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疏通理路,因此,它的提出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良知自我坎陷”说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其理论意义何在?它真的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安立科学和民主吗?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这一学说的初步评析,对上述问题试作回答,以就教于关心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方家与同道。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应该说,“道”是其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和重要的范畴,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和思维范型。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许多重要理论概念都是按照“道”这一哲学观念来确立的,它从根本上支撑着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具有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意义,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精神的重要思想根源。以儒释道三家文学批评来说,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成份,其本体论的哲学根据就来自于“道”。儒家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社会本体论,重视与社会功利目的相联系的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采用‘本体论’这个术语”,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本体论这方面的内容。另一种则认为,虽然马克思哲学没有采用过这个概念,但却“包含有体体论’的内容”。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正确。马克思哲学既有本体论的内容,马克思也不止一次采用过本体论这个概念。问题是本体论概念歧义纷繁,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而不致走偏。无论是对本体论概念的运用,还是对本体论内容的阐发,这都发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早期。就早期这一概念而言,…  相似文献   

7.
申不害思想与黄老之学在许多方面确有相通相近之处: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上,“道”为两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并且凸现出同样的“前概念”先天缺陷,在政治学领域,二者都高标“名实之辨”,但尚未上升为形式逻辑学的认识对象;二者又都崇尚“因循”、“无为”,与原生道家立足于“天人关系”之上的意蕴已大相径庭。但是,中不害并不是一位黄老思想家,其根本分歧在于:黄老重法不重术,中不害重术不重法。中不害思想的性质是“术治主义”,相韩十五载躬行的是“术治”。因此,申不害既不是法家,也不是黄老思想家,而是术家,是术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8.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7,(6):106-112
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理念哲学”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石的哲学大厦,树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最高目标——“善”的理念,设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王国.理念论经历早期、中期、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的角度看,“善”是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是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依据.理念论的“正义”追求包括“整个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人格化的“正义”.理念论预设了一尊西方的“上帝”,悬设了一个西方的理想,释放了一种西方的严谨、自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10.
“趋同论”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广泛传播的一种经济社会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当今世界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在其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性,甚至趋向于形成混合型的新制度。西方主张“趋同论”的学者很多,其学说也各不相同。据阿兰·格鲁奇在《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提供的材料,大致分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非经济诸方面都已产生很多的趋同现象。“世界上的经济制度的基本趋  相似文献   

11.
“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高鑫 《齐鲁学刊》2002,(3):96-102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个体大思精的历史交易学说体系,它内蕴了“三统”、“三道”、“四法”、“三等”等诸多学说。从表述形式而言,“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而从内蕴实质而言,“三统”说则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它突出表述的思想是“继乱世者其道变”,并以此说明汉承周、秦之弊而需更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养气”说是中国艺术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养气本是先秦儒家、道家及养生家关于身心修养的一种方法,后来传衍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受到艺术家的高度重视。由其转变的契机与过程可见,古老的养气说具有多重艺术功能。从主体论的角度看,它是艺术主体涵养精神道德、修养艺术根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创作论的角度看,它又关涉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条件,对艺术家培育创造冲动、蓄积心理张力、进入物化境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任何真正的哲学或形而上学思考 ,总是难免陷入无底的深渊之中 ,它要为一切理论思考提供前提和基础 ,而自身却难以确定一个不可置疑的基础和前提。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曾是西方哲学的第一哲学 ,这种作为最高原理和原因的学说力求为其他部门哲学和全部人类文化奠定基础 ,但它先后受到康德认识论反思的批判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颠倒 ,胡塞尔晚年“生活世界”概念的超越 ,海德格尔生存论作为“基础本体论”优先地位的颠覆 ,六、七十年代以来 ,更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摧毁和解构。上述本体论批判的思路各不相同 ,但却表明任何形态的哲学本体论都不是勿…  相似文献   

15.
直觉与本体     
直觉与本体吴远“本体论”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在学说中的“道”也带有浓厚的“本体”色彩。尽管中西方哲学家对于“本体”的理解多有殊异,但在把“本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这个学说提出的时代背景、目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谈谈这一学说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知难行易”学说的现实意义是双重的:其一,指的是它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革命的意义;其二,是指它之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如何认识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以有助于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内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中,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客观性”这一范畴。“客观性”范畴似乎“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规律论、认识论、意识论、社会论(社会历史观)都少不了它。也许正由于人们对“客观性”范畴使用多了,就把它当作一个不证自明的、熟知的常识来接受,而对“客观性”的含义及其表述,从不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它不但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和理论基础。“天人合一”说由来已久,从夏商时的“神人以和”始,春秋战国时的百家都有其“天人合一”说,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家倡导的道德意义上的“以天合人”说和道家倡导的生命意义上的“以人合天”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结合道家、阴阳家各派学说,第一次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此后,经魏晋玄学的继续发展及佛教传入后的影响,至宋明理学,便形成了体系严密,富于思辩色彩的完…  相似文献   

20.
培根的简单性质学说,首次在哲学上把仅从量的角度去规定物质结构的观.点,发展为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把握的理论,它克服了德谟克里特的“从俗约定”的主观论,对霍布斯的”偶性”学说和洛克的“两种性质”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