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管理研究既需要百花齐放,也需要有一以贯之之道。在中西对话、古今对比的碰撞、对话与交融过程中,中国管理研究学者的定位与关怀可以有以下几个视角:源于内心的真诚与责任;学会前人沉淀智慧的方式与过程,而不仅仅是智慧本身;以中和之心跨越"理论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鸿沟;君子不器,回归人性与人心;由实然到应然,追问终极关怀,忍耐迟来的荣誉;触及管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研究学者是指向未来的,是通往究竟的法门的,是追寻终极关怀的。  相似文献   

2.
人生有三重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他人对话和与自我对话,但在现代生活中惟独缺失了与自我对话。与自我对话意味着真正地返回内心,思考人生真谛,学习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安顿精神家园。实际上与自我对话最为根本,缺少自我反省的生活总是残缺不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反省是人终其一生的学校,慎独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任何思想、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话"这一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不例外.以"对话"为基本路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包含这样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辩证互动的"问题式"对话;二是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中国解释者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对话;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式"对话.  相似文献   

4.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核心,他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摒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的独白性质,而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其"交往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以语言为媒介、交往的主体间性、追求包含差异性的普遍性。"交往理性"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诉求有契合之处,由交往理性切入比较文学研究是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成功地、创造性地将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互动认知"为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对话理论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莫言以复调叙事肯定生命主体在场的内在精神与逻辑视角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相吻合,其创作通过人物的内心对话、现实与寓言的交融、视角的切换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生存世界,表现出生命存在本真的边界模糊与无序状态,为小说文本的多义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亦使之成为一个多所指、多中心对话交往的主体间性话语场域,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日益紧密,建立两岸文化"共同体"的观念在海峡两岸逐渐形成深刻共识,,探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发展成为后ECFA时代两岸社会的重要课题。现阶段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在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对话机制的完善上积累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诸多局限与难点。未来两岸更需凝聚共识,以中华文化作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公约数"与合作利基,正视现实,积极对话,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对话合作机制,努力实现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受个人经历的影响,阿伦特一生都关注罪恶问题.在她看来,罪恶与人的思考能力缺乏有关联;无思考可能导致作恶,而思考是一种抵制罪恶的能力;思考不断要求人们反省自己,不要轻易接受公认的价值和准则;苏格拉底的"思考"是"思考"的原型,这种思考是内心"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从而产生良知,良知能抵制罪恶.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成为20世纪后半期两个富有意蕴的思想事件。协商民主寻求理想的民主模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超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而新公共服务旨在强调政府善治,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尽管各自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两者之间具有深层的相关性,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以公共利益为基础;明确权利和责任;通过积极参与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政府与公民以及公民之间的互动。可以预见,未来的国家或社会治理将以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上台执政,降低了"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望步入"和平相处"与"和谐发展"的时期.未来两岸关系可望出现"军事对峙明显降温、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日趋热络、协商对话全面重启"的良好局面.但是,国民党不可能与我谈和平统一,民进党不可能停止闹独立,美国不可能放弃以台制华,两岸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前进中有反复、发展中有波折、交流中有交锋,尤其是政治关系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不可能使人与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把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也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国红 《兰州学刊》2011,(2):192-195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释道三教为典型和代表所展开的宗教对话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有一个宗教实现了制度化,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并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一个国家性的意识形态权威所主导下的宗教对话,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宗教最终走向融合和统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宗教权威由天上落到地上,使宗教实践从外在仪式制度到内心体验,彼此封闭独立的个人成为宗教的基础,这就使传统的宗教对话形式和结果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对话范式"一跃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如果说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等主张只是揭开了当代西方哲学对话范式这首交响乐曲之序幕的话,那么马丁·布伯的"对话主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话伦理学"则以共同的理论旨趣把这首交响乐曲推向了高潮与极致。对话范式不仅是诸多人文学科走出自身困境的不二法门,同时也是中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重构的新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时代进行"问题式"对话,与不同哲学形态进行"交往式"对话,与解释者进行"解释学"对话,才能使自身勃发生机与走向当代。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保障诠释学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还包含一种明确的伦理学导向:促进人类生活中的"善"。为此,它以诠释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知识和规范与具体应用之间张力问题的解题思路: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和"拓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歌唱"内心听觉"理论价值的关注,认识到歌唱"内心听觉"对歌唱活动的调控作用,"内心听觉"对歌唱发声技能形成的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主张声乐教学的实践重点应该为:构建个体独特的歌唱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话主义在西方已经大行其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时,便会发现,对话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独白,而是意味着以身体为载体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对话。"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即为这种对话范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不同文明间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范围在扩大,矛盾、冲突和危机也在加深。世界需要对话,只有理解彼此之异,才能找到彼此之同。通过对话,可以懂得、欣赏、学习对方,增进友谊,和睦相处。只有加强对话,超越危机,人类文明才会有和平、进步与发展。本刊自本期始,推出"文明与对话"栏目,以搭建不同文明会合交融的平台。目前推出的是儒耶文明间的对话,我们不回避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多元,双方才都有持续前进的外部动力,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儒耶两种文明的高层次交流与对话实践,将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推动儒学进一步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8.
从过程论的角度论述了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具有某种同一性,都意味着向更进步、更制度化的政治体系迈进。这种逻辑关联为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背景。从政治发展的层面上看,有诸多因素促进了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政治文化的特质及其建构的过程;政治参与的"放大"及"全球治理"的提出及实践;政治体系功能增强的过程。这三个方面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表征,同时也为政治文明的"对话"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和合与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不同文明间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范围在扩大,矛盾、冲突和危机也在加深。世界需要对话,只有理解彼此之异,才能找到彼此之同。通过对话,可以懂得、欣赏、学习对方,增进友谊,和睦相处。只有加强对话,超越危机,人类文明才会有和平、进步与发展。本刊自本期始,推出"文明与对话"栏目,以搭建不同文明会合交融的平台。目前推出的是儒耶文明间的对话,我们不回避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多元,双方才都有持续前进的外部动力,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儒耶两种文明的高层次交流与对话实践,将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推动儒学进一步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不同文明间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范围在扩大,矛盾、冲突和危机也在加深。世界需要对话,只有理解彼此之异,才能找到彼此之同。通过对话,可以懂得、欣赏、学习对方,增进友谊,和睦相处。只有加强对话,超越危机,人类文明才会有和平、进步与发展。本刊自本期始,推出"文明与对话"栏目,以搭建不同文明会合交融的平台。目前推出的是儒耶文明间的对话,我们不回避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多元,双方才都有持续前进的外部动力,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儒耶两种文明的高层次交流与对话实践,将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推动儒学进一步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