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兰州方言的叠音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的叠音名词相当丰富,具有特色。从结构类型来看,不仅有双音节的,还有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双音节的有单音重叠不能再带“子”、“儿”的,我们叫它AA_1式;有单音重叠能带“子”、“儿”的,我们叫它AA_2式。三音节的,有叠音语素在前与非叠音语素复合而成的,我们叫它AAB式;有叠音语素在后与非叠音语素复合而成的,我们叫它ABB式。四音节的,有叠音语素与叠音语素复合而成的,我们叫它AABB式;有非叠音语  相似文献   

2.
对《世说新语》重言词的性质、构成和类型进行定量、定性研究,是汉语史上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重言词内部有“叠音”和“叠词”两类,根据现代词汇学理论,分属单纯词和合成词。《世说新语》有63个重言词,其中叠音式有12个,叠词式有51个,其基本式皆为AA式。但叠音和叠词本质上不同,要根据A与AA的意义关系加以区分。《世说新语》中也有AABB式,可以视为重言词基本式AA的加合形式,AA与BB在意义上独立,不同于现代汉语双音节形容词AB式的重叠形式AABB。重言词在句法上多做谓语,其次做定语。  相似文献   

3.
汾阳方言中叠音名词很丰富,有特色。有双音节的,三音节的,还有四音节的。内部构成也多种多样。比如“火”一般指东西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而“火火”却指“灶台”。双音节叠音式有的跟叠音部分为“子”尾、“儿”尾的意思相同,有的则完全不同。三音节有叠音在后的,也有叠音在前的。如:“毛蹄蹄、炖鸡鸡”、“滴滴金、腾腾油,”还有带“圪”的如“圪钻钻、圪丝丝”等。内部构造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所谓叠音就是重叠音节,因汉语音节和汉字是一一对应关系,故又可称为叠字。汉语叠音基本有三种情况:1.叠音构词2叠音构形3.叠音组词本文只讨论叠音构词。叠音构词就是重叠音节构成新词,是汉语构词的一种重要形式。任学良先生(汉语构词法)一书称叠音构词为“重叠词素造成新词”。①似乎欠妥。汉语叠音构词有些是重叠词素(也称语素),如“爸爸”、“妈妈”、“馍馍”、“花花绿绿”,有些则不属重叠词素,如“寥寥”、“赵赳”、“翩翩”、“黑乎乎”。所以叫重叠音节似乎更准确一些(叫叠字构词也可以)。只是为了称说的方便,下文…  相似文献   

5.
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叠音造词是通过语素或音节的重叠,造出音节重叠的新词或成语;叠音用词是通过词的重叠,使词增加一些附加意义,提高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叠音造词同叠音用词在语音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如“偏偏”和“人人”,“兢兢业业”和“清清楚楚”,音节重叠形式是一样的,但每对中前者是叠音造词,是词法手段;后者是叠音用词,是语法手段。对于汉语的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的问题,一些语法论著和教材有过某些简略的叙述.本文打算在这方面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把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分开来讨论,着重探讨其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时期,象声词在结构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总量上呈增长趋势.单音节象声词经历由多到少又增多的曲折发展过程;双音节象声词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构成方式,“A+然”式也时有出现;多音节象声词大量涌现,在元曲中开始大为丰富,明清作品中保持和发展,其中ABB式、AABB式更是成为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近代汉语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象声词的结构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7.
论AABB式重叠构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汉语语法学家都认为汉语的构词法有五种:联合式(指并列式的词,如“团结”、“道路”等)、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和主谓式。然而事实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比较重要的构词法——重叠式构词法,其中之一的形式为AABB,如“偷偷摸摸”、“形形色色”、“密密丛丛”、“满满当当”、“磕磕碰碰”、“花花搭搭”、“病病歪歪”、“影影绰绰”等。这类词不同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而构成AABB式的词。重叠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式是由AB式重叠而成,二者的语义基本相同,只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略有差异。而AABB式的词却不是由AB式重叠而成。有些AABB式的词貌似形容词的重叠式,例如:  相似文献   

8.
双音节在汉语流程里有它显著的一条发展脉落。它并不是语言产生伊始的产物,而是在社会日渐丰富,语言日趋超载的情况下孕生的。先秦是双音节发展的非凡时期,因为前有甲骨文底蕴的积淀,同时社会文明的繁华造就了单音节语言不胜负荷,为避免同音多义词带来的不便,大容量的双音节词在适当环境里茁壮成长。《诗经》是这一时期语言的忠实记录,我们不难看到这部经书里数量繁多的双音节词。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叠音词。如:丁丁,翘翘,天天,祁祁……它们的特点不仅在于同一音节的重叠,更使人迷惑的是“振振公子”“振振”为什么就解释为“仁厚貌,”而现代汉语中根本没有“振  相似文献   

9.
运用音变构词法的理论,主要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楚辞》中叠音词的构成情况,作构词法的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指出《楚辞》的叠音词主要有象声词和形容词,其中,形容词约占87%。并从意义范围上对《楚辞》中所有的叠音词进行了归纳,发现有些叠音词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却相同。同时深入分析了叠音词与组成叠音词的单音节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及叠音词的两种形式:XX式和XXYY式,其中,XX式占了《楚辞》中叠音词的99%,并对每种形式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量使用叠音模糊词是《诗经》语言的显著特点,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语用学的角度,根据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考察《诗经》叠音模糊词的成因,认为叠音模糊词的产生是满足民歌音节的要求和表达绘声的需要,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内在的发展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列举分析英语中几种方式的"韵",并以著名的英国和美国文学家的作品加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上古阳声韵元部与入声韵月部、阴声韵或支、或祭、或歌的分配 ,事关歌部、阳部的安排 ,江永“元—月—支”开其端 ,戴震继其业 ,王力踵其成 ,是审音派的重要成果。十分重要的是 ,江永已知“元—月—歌”也能相配 ,戴震进而完成其第七类、第一类、第四类 ,王力完成其“元—月—歌、阳—铎—鱼、×—沃—宵”具有逻辑必然性 ,而江永是戴、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诗”这一文学体裁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韵”作为诗的重要元素之一,千百年来备受诗人的关注。诗歌讲求 押韵,在上古歌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韵”作为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诗词的表现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 “韵”中最重要的部分——韵腹,同样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着潜在的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对北宋中期诗人宋祁古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宋祁的古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八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试赋不限韵与任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限韵"和"任用韵"是唐代试赋韵类中的少数派,前者只是官方未作限韵要求,作者依旧可以用韵;后者则规定考生必须用韵,只是官方未拟定韵字。如果忽略官方的制度化规定,二者在用韵表现形态上具有一致性:韵部的选定和韵数的多少全由作者自己决定,表现出少有的用韵自主性和灵活性。其不足之处是,不仅应试者缺少了"注题目之解,示程式之意"的提示,而且官方也丧失了相对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8.
起承转合,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这一术语,也可以用来概括诗歌的押韵规律.在诗歌的各种韵式中,起承转合这一韵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边塞诗经历了由初唐四杰时代的长篇边塞诗,到盛唐初期三王开元时代的短篇乐府边塞诗,再到盛唐中后期高岑的七言歌行式的长篇边塞诗的转型。高适的歌行边塞诗,正是这种转型的关键。高适现存古体诗148首中,多用七言古诗,用韵较宽,多用古风歌行,一首诗中常出现换韵,换韵方式多种多样,换韵的第一句大多押韵,邻韵之间同用的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词韵编订以归纳旧词用韵为主要方法,成果丰硕,但无与旧词用韵实际情况尽合者,其根本原因在于清代词韵与旧词用韵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差异:一是二者诉求不同。旧词用韵追求合乐,选韵多以时音、方音为据,且演唱中“腔调”的特点弱化了字调的区别;而清代词韵编订基于制定统一规范的诉求,编韵更强调规则和韵部的系统性。二是依据不同。客观归纳旧词用韵,得基于穷尽性的旧词载体;而编订词韵,在旧词的使用上不可能做到穷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