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中国古代农书中记载着诸多农事信仰活动。农事信仰的背后始终贯穿着先民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理解。从祈农到种植宜忌等可以窥见先民在农事活动中驱疫避邪、祈丰纳吉心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农时管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三:土地、人力和天时。《管子·牧民》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天时、地利都要人去务,所以这里实际上包括了三者。《经法·君正》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说:“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种),节民力以使,则财生。”《吕氏春秋·审时》精辟地说明了三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蒋南华 《云梦学刊》2002,23(1):46-48
考古发现证明 :我国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早在一万年以前 ,我国先民就已从事原始农业活动。而我国的水稻历史 ,至少比世界各国早五、六千年。我国同时是世界人工栽培粟最早的国家。早在 80 0 0年前的黄河流域 ,粟就已成为了先民的主要食粮。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桑蚕和丝绸之国 ,而且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帝喾和尧舜时代 ,我国先民就已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和丝绸纺织技术 ,而且已达到了绝妙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4.
“茫蛮”和“金齿”在古代云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傣族先民。本文作者用古代文献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从史料分析、民族称谓、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等方面,论证了“茫蛮”和“金齿”并非傣族先民,而是南亚语系的佤、崩龙、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5.
我国先民极其重视历史 ,先秦的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的直接产物和代表。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兴以立功 ,败以成罚”的实用———资治性 ,“好恶同于圣人”的道德———伦理性 ,“跌宕而不群 ,纵横而自得”的历史———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史》计三大卷,洋洋200万言,堪称湖南教育古往今来的全景式扫描。说到湖南教育,不能不提及湖湘文化。在研究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的因果关系时,我们不必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泥淖,而应着重注意湖南教育的主导作用和这种作用所致的内在规律。一、湖南教育的“先天”优势催促湖湘文化的发展一般地说,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从澧县城头山出土的老城、稻田和谷物,说明湖南先民早在8000多年以前就初步掌握了种植、陨铁锻制和烧陶浇铸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湖湘文化的雏形———独具特色的荆楚文…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记载伊春历史的文献甚少 ,至于伊春的先秦历史更是鲜为人知 ,故民间流传有“伊春是林区 ,开发晚 ,大森林中无史可考”的说法。近年来 ,随着伊春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诸遗址的发掘、考证 ,我们得知 ,自三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原始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本文就十几年来伊春市考古工作和地方史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对伊春境内原始先民及其经济文化活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巴渝舞的起源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舞”起源于巴渝地区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它的得名与古代巴人所居之地与江水之名有关。巴渝舞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嬗变为两支,一支是在汉初被列入宫廷燕乐,自汉至唐,长达千年;另一支是巴渝舞之精华,即民间巴渝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演化为渝东地区巴人的“踏蹄舞”以及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摆手舞”,它们都在民间流行千年以上。巴渝地区的先民们在用“巴渝舞”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展示社会风情的同时,更为丰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7,(4):147-151
“究天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三玄”天人观是华夏先民圆通天人的宏构伟制.通过对“三玄”天人观的全新解读,可以突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成说,认识上古文化的“褶子”生态与源发本质,揭示其重时、几、势、感、缘、化的本真势域与生命感性特征,辨析文明同质化的弊端,寻求文化差异共生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日月文化”源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中华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包含着五十几个少数民族。从洪荒时代起,中华民族先民就生养蕃息于莽莽苍苍的神州大地。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代表,绵延了五千年以上,尚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最大的“共同体”汉族的摇篮。在上古,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包括两个基本单元:东夷和西夏。东夷文化属太阳文化;西夏文化属月亮文化。太阳文化的代表是先殷文化;月亮文化的代表是先周文化。夷、夏长期争斗与和盟,交相融汇,终于走到一起  相似文献   

11.
《恩切布库》是一个满族部落的创世传说,在恩切布库这位满族创世女神的教化和帮助下,满族先民战胜了野兽、恶魔,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满族的先民由蒙昧逐渐步人文明,写出了满族先民同自然抗争的艰辛历程,也基本上浓缩了广袤的东北地区各族先民共同的发展历程。《恩切布库》等满族说部传递着满族先民社会形态发展的信息,在讲述和传承祖先与英雄的神绩、伟业时,满族先民由母权社会步入父权社会,由野蛮、愚昧走向文明的踪迹依稀可寻,满族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信仰,以及生存状况等真实的场景依稀可见,对于东北民族早期社会的研究而言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大量资料告诉人们,远古时代的云南居民使用石器、骨器等工具,缝制最简单的衣服,开始了云南历史上最古朴的衣着文化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云南古代居民的衣着文化生活便是他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之一,是云南各族灿烂文化的源头之一。今天,勤劳、智慧的云南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创造历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事业,考察一下先民们是怎样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的,总结一下古人的经验教训,看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已争论了几千年 ,持肯定观点者 ,有真人真事说、氏族或部落首领说、时代群象代表说、先民智慧象征说等 ;持否定观点者 ,有神话说、先民社会现象符号说、后人伪造说等。本文只讨论对三皇、五帝持“肯定观点” ,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涉及研究方法、态度等 ,并就学术研究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区别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贵州这片地域,过去被蔑称为“蛮貊之邦”,这里确是彝、苗、侗、布依、仡佬、土家、水、瑶等兄弟民族先民生息繁衍的场所。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累受汉族统治阶级的欺压,经济发展缓慢,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这里创造了相当灿烂的文化。随着汉民的不断移入,带来了中原及巴蜀、荆楚的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黔文化”(或“黔中文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本文拟就黔文化发展的分期、概况及演变规律与特色,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就正于读者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从六九八年大祚荣建国到九二六年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为止,共历二百二十九年。它接受高度发展的唐朝文化之后,生产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它的版图之广大,生产和文化之发展,在唐之前的东北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渤海国不仅在东北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应占有重要地位。渤海国的创始人,各种史书记载不甚一致。《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粟末靺鞨,始附高丽,姓大氏”。由此可见,大祚荣是附属于高句丽的靺鞨人,即“高丽别种”,而这个“别种”就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新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渤海国是靺鞨人建立的国家。粟末即松花江。“附高丽者”,亦即臣属于  相似文献   

16.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 ,反映了东干文化的发展轨迹。东干人的先民——回族最初定居中亚时 ,其名字都是典型“中国式”或“回族式”的。但出于与中亚特定环境相适应的需要 ,东干人的名字开始出现形式上的“俄化”现象 ,而实质上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与东干文化一样 ,自始至终保持着回族文化的固有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东巴神话是纳西族的书面神话。它用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记载于纳西族东巴教经典之中。其内容宏富、神灵体系严整,堪称中华神话宝库的瑰宝。无疑,东巴神话产生于纳西族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纳西族先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它所反映的是纳西族先民的生活趣味、生产活动,以及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但是,东巴神话在其成长、发展时期也先后饱受过印度文化、藏族文化、中原文化的浸润。所以,东巴神话并非单质的、与其他民族绝缘的文化现象,纳西文化的多元性及开放性在其中得到显著的表现。在众多的外…  相似文献   

18.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东汉掸国的组成者就是傣族先民,编写傣族史时就自然地把东汉时期的掸国写进去。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从傣族的社会发展、经济生产、文化艺术传统风格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东汉时到洛阳朝贡的永昌徼外的掸国,不可能是傣族先民部落,只能是缅甸境内的一个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小国。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业者,必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基本条件,发展地方工业、振兴南京经济亦莫不如此.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现如今所谓的“天时”,当是指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变化所提供的契机;“地利”则是指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两条南京无疑都是具备的,限于篇幅,不去展开叙述,本文仅就“人和”与振兴经济的关系及达致人和的方法、途径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