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济快讯     
[财经]中美贸易总额将破3000亿美元2007年12月底,在中国外交学院举行的中国经济外交论坛上,商务部美大司司长何宁认为2007年中美贸易总额将突破3000亿美元,到年底中国将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他提到,近年来中美贸易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双边贸易额已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627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  相似文献   

2.
资讯     
>综合新闻中国国际公关大会6月在京举办5月23日悉,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突破与创新——2006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将于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国宾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六届。本届大会将以“突破与创新”为主题,围绕“全球公共关  相似文献   

3.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主张,将中国的富强之路明确定格在国民的素质提高上,将宏大的启蒙明确落实在微观的个人上,体现出历史的进步;其中的"鼓民力"主张,是对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反拨;严复把"身体"与启蒙、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通过由国到人、由人及身、由身返国的思考逻辑,将身体纳入救亡强国体系,开启了晚清以后身体政治化、国家化的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积极的身体政治,它成为一种新的理念阐发而闪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并得到同时代及后人的广泛响应,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新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可感的身体、身体的动力机制、情境、原初当下和展开当下、气氛、主体性,其次介绍了新现象学对若干心理疾病的解释:身体动力机制、个体情景和主体性的紊乱。在新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将现象学与心理治疗以及认知科学相联系的合作方式。新现象学提供的动态化和主体化人类图景,可以成为理解、探索和治疗心理紊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厄休拉·勒奎因的《变化的位面》以斯威夫特式的艺术想象,虚构了两个过分使用基因技术进行身体修复和身体潜能扩张的故事,再现了当代技科学语境下的"技术态身体"现象。借助于基因改造的悲剧,故事展示了基因技术在试图突破人类认知和智力局限的同时,颠覆了"人类本质",并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后人类之痛。文章追踪了作者对"后人类主义"技术观念的批判,指出该小说警示人类不要毫无顾忌地使用技术打破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界限,或无限拓展身体潜能,并强调了人类"精神性"对技术灾难的反向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迈入数字时代,各类媒介技术为身体提供便捷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对身体由内到外的表征异化改写。对技术发挥其运作效力逻辑的剖析则进一步揭示个体已然无意识陷入资本与技术合谋构建的伦理困境。在双向度的背离中,身体焦虑无以复加,而在当下人机协同发展新常态里,则指出身体的两种向度并非导向二元对立,而是提供另一种可能,即对身体与技术关系的两相平衡意义的探求,能唤起人们对身体主体性的重视,有助于缓解身体失控引发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让人们在享受突破时空限制的身体解放时,也遭遇着全新时空情境下的身心秩序“危机”。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健身房内的健身实践,具体分析高度数字化时代中国社会人们遭遇到的身心困惑,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健身者如何借由健身行为实现身体再社会化,重建一种契合于数字时代的身体策略与身心样态。  相似文献   

8.
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透过儿童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探讨了后人类时代儿童主体及其主体性问题。一方面,以乔西为代表的后人类儿童尽管在被技术“提升”后变得更聪明,但却遭受到身体的伤害和移情能力的丧失,呈现“辖域化”特征;另一方面,儿童机器人克拉拉则突破技术的同一化规训,表现出人性的温情,从而构成了对人类儿童身体的“解辖域化”。当技术主体拥有超人类主体性时,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便成为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命题,从而有可能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人机融合的人机共同体,为未来社会建立开放、包容的肯定性主体关系提供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9.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种类的根本性身体特征。然而,人类对于自身的这一行为以及由此所连带的文化表述却一直未予重视,原因是"行走"太平常、太平俗。事实上,行走、旅行关乎人类"身体思维"并延伸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母题。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是"行走"出来的。当今大众旅游的到来,"后行走"被引入到了一个空前的范式变革的高度。文章以行走为题引,并将其置于人类身体遗产的范畴加以讨论,希望将人类这一"失落的主题"重新呈现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身体写作"与女性主义理论密切相关;中国当下的"身体写作"误解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神,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一样有着致命的缺陷;"身体写作"附和着消费主义的时代,在文学精神上有待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早期政治思维在战国完成了从神化到圣化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人类政治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突破,而且激发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潮的兴起,促使中国早期政治思维走上人文主义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2.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13.
罗国芳 《今日南国》2006,(22):28-29
网络文化在冲击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评价标准体系的同时,一种“畸形文化”也随着博客的崛起而开始滋生……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也达到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0%以上。清华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数量将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7,(7):63-63
2006年,国际太空探索活动亮点频频出现,新发现,新突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新宪政论源于传统的政治科学,但又突破了传统的宪政论。具体来说,新宪政论与传统的宪政论相比,在其理论支撑、人类动机理解角度、价值取向、制度范围和宪政目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拓展。新宪政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带给我们启迪,对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知名企业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法宝。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正式确定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并在2006年全面推进和实施。工业设计作为创意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唯一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所在地——无锡,无疑会在中国工业设计创新大潮历史机遇中扮演重要角色。从2000年起,两年一届的中国工业设计周和博览会在无锡连续举办了3次。今年,在展会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使本届博览会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扩大影响力,创视佳意积极地促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CCTV创新盛典”与本届博览会强强联手,并将“CCTV2006创新盛典”颁奖晚会现场搬到了无锡。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历史性方案,也是人类破解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理念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与“世界社会”对全球体系的审思,超越国家本位转向相互融通的整体价值观,将对世界的认识从结构定式转向作为认知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产生对话与共振。以传播为核心的路径阐释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的新视域,启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传播为连接,探索在时间维度以搭建世界公共传播脉络为支架、在事实维度以公共信任为支点、在社会维度以连接世界公共话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方案。东西方理念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中国突破国际传播困局,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观点更好地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8.
《源流》2009,(8)
早在2006年的时候,广东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提前13年在全国实现了小康。到2008年,广东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社会在各自自发发展中始终没有走出所谓的“和谐”与“发展”的两难悖境,资本扩张更将整个人类推向覆毁险地。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将中国传统和谐思维与现代化在时空新阈境中实现内在融汇,更是中国超越时代困境的特色之路,它表明中国解决国内、外矛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20.
由于海洋和人类的血缘关系,人类早已将海洋作为审美对象,纳入到对自身和历史的思考之中。但中国还难以说有经典性的海洋文学作品。要真正提升海洋文学的品位,必须从三个方面做起:确立人的主体精神,将命运关怀置于核心地位;找准地域文化定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打破二元对立思维,以多元的眼光审视海洋,并在艺术上不断突破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学才能逐步提升,才有希望出现具有深邃思想性和高度审美性的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