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达十余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区域联盟形式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也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高潮的标志。亚非区域联盟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东方世界在向世界共同体迈进,其实质是亚非国家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称霸世界企图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对亚非作家会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对垒与亚非作家的民族主义意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亚非作家会议的主旋律是反帝反殖、要求民族独立与发展,亚非民族、作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建设民族新的文学与文化三大中心命题,主要是政治问题。会议整体上表现为文学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 ,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 ,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蜕变是同步的。它既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武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民族主义的“双刃剑”作用说明:认识民族主义需要结合其所依存的具体历史背景来分析,找出它的“幕后”操纵者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围绕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不仅涉及认识论意义上的不同理念、范式的竞争,更关系着现实政治。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国家不但继承了奥斯曼帝国遗产,同时深受西欧民族主义建国思想和地缘政治影响,致使该地区民族问题异常复杂、多变。有关民族、民族主义认识范式、类型的评析,展示了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保加利亚波马克人的民族化进程,其民族国家构建深刻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活动、社会习俗、私人生活等变革。  相似文献   

6.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7.
文明久远的亚非民族,在民族发展和交往中产生了早期的民族意识.而现代意义的"东方民族主义"是在反帝、反殖,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中产生发展,它受到西方民族主义的启发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外一些学者对东方民族主义的独特内涵有过论述.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发展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独特个性:被动应对性、民族文化认同性和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里,民族、族性是其思想核心,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建立民族国家则是其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介绍几种不同的民族观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族性”,以及为保持民族的族性特质。民族主义所表达的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自18世纪诞生以来,在完成由封建王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各种民族主义学说,自最早的人道民族主义之后更是百家争鸣、层出不穷.伴随 着20世纪广大亚非拉殖民地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新兴的民族主义学说在这些国家诞生、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述了自己的民族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近代湖湘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酵母;其二,是近代湖湘许多爱国志士为变法和革命牺牲的英勇事迹,极大地激发了近代中国有志青年的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12.
"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朝贡"形式推展于东亚地区的"华夷秩序",经历过从"文野之别"到"国族主义"的漫长演变过程。与此相应,穿梭其间的亲缘关系网络亦经历了从紧密到松弛再到解体等次第演化阶段。其中,"自民族中心主义"和"利益中心主义",构成了秩序组建与解体的核心内情。  相似文献   

13.
陈去病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政治家,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一生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在晚清急剧动荡与变革的社会里,陈去病写出了许多重要的政论性文章,阐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种族民族主义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和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直十分重视,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倡导人民当家作主,确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策略。但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毛泽东也走过弯路,出现过失误。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一个政治清明、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空间,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渗透而成为政治空间。在初期因禁止华人入园而引发公园运动,形成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深刻民族集体记忆,而且公园中的殖民主义纪念建筑进一步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自己在建造公园时更突出民族特色并强调教育功能,从公园名称、空间布局和建筑到公园功能都体现出民族主义精神。公园问题折射出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融合、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冲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毛泽东坚持将国际主义与民族利益有机结合,坚持将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相结合.而蒋介石则推行集法西斯主义的专制性、保守主义的守旧性和爱国主义的进步性于一身的民族主义.民族独立是两种民族主义的共性,也是两党合作的基础.毛泽东、蒋介石民族主义的不同特点却分别对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蒋介石虽然利用了民族主义为政府提供合法性基础的作用,却忽略或回避了对民众利益的关注.在民族敌人消退后,蒋介石民族主义剥夺民众自由、权利的一面与已经启动的民族独立、民主的历史进程背道而驰,从而遭到大众背弃.而中国共产党则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促进功能,成功地将众阶层纳入了统一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为日后政权的确立准备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例外论思潮,对日本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例外思想的指引下,日本冲破亚洲藩篱,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走上了与众亚洲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就日本例外论的成因而言,既有政治传统因素,也有地理位置和国际体系的边缘化因素,这其中也充斥着特殊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伴随着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入转型,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着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思潮,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缺失有一定的弥合功能,但也隐含着种种不确定性。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对于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意识形态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