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以研究创造价值的劳动为中心,从抽象劳动、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总体劳动、有用劳动等方面,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有用劳动所对应的抽象劳动才能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实体,并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即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结论,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在"终极"意义上有其天然合理性,引入将来时态及潜劳动概念,可以解决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创造"价值等等难题;商品价值不是单方面确定的先验的实体,而是不同主体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只存在于商品交换之中,可以用社会劳动量(有效劳动量)来评定或表现。要确立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科学提法,摈弃劳动"创造"价值的不科学说法,强调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交换,这样可扩展商品的范围,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及其结果就都是商品,都可表现为商品价值,这样有关商品价值源泉、价值决定等等争论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创造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经典作家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劳动创造价值;另一种说法是劳动表现为价值。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人们经常提到的是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并难以取得共识。如果说劳动表现为价值,或许将有助于取得共识。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仅仅限定在商品价值上而不涉及其他学科的价值内容,即商品价值指的是在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这种共同东西就是一种能反映商品交换关系的经济学量。商品价值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量,只是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这种量本身的性质和量度有不同的说明,从而对商品价值的定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在人面前展示了一个特殊的价值世界。人怎样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都离不开对商品经济时期价值特性的切实把握。在这里,价值观念的主体和核心是商品价值意识,人的价值地位、价值关系、价值矛盾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展开的。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商品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商品交换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交换,由此突出了人的劳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关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人的价值采取物化形式,物成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由此突出了人的物化价值;商  相似文献   

6.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7.
应对西方数理主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真值逻辑的“证伪”的挑战,关键需要对劳动价值论核心范畴“商品价值”的本质性意涵进行重新澄明与合理重塑,以形成发展了的统一的、可靠的解释。将商品价值内涵归结为由当下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决定的、在供需博弈中实现的、作为劳动物的商品的基本交换能力,包含了“劳动实体”和“交换关系”两本质因素,既强调劳动作为价值源泉与尺度的决定性作用,又将交换关系内在地、本质性地融入价值概念,且避免“价值实体论”和“价值关系论”在实践中对“交换”或“劳动”的悬置,或许是对该范畴内在统一性的逻辑言明与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作品一般总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发行、销售、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与一般物质商品生产相比所具有的相当程度的共同性。这昭示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商品,具有商品属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即商品必须自各两个要素;一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种劳动产品只要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为商品。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无形商品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旨在确立一种判断标准或基本原则,即不管是物质生产领域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凡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不生产商品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承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无形商品。  相似文献   

11.
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第一次作了彻底的揭露。首先,马克思揭露厂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使得生产商品的无差别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为价值后在交换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同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也不能直接-丧现出来,而是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商品 什么是商品?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认为,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物品,即使对人类有用,也不能成为商品;是人类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也不能为商品。2、凡是商品,都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能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13.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产品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的。要交换就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尺度,就要通过市场供求进行比较、竞争。这就必须考察商品、货币、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作为交换关系之综合的市场关系。其间起作用的是各种商品经济规律,而最基本的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在流通中显示其作用。它是对商品经济全面地发生作用的。商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就要做到劳动消费不能高于社会必要劳动,必须力求低于社会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15.
一、应该为价格规定寻找科学根据价值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价值的实体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就是说,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按照社会劳动的必要消耗量来进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是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必然产物以往的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与生态系统无关的,仅就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现象和过程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人类劳动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过程,因而认为人类劳动只能投入在经济系统内部,经过人类劳动过滤的也只有经济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表现为商品。所以,劳动价值论,就是商品价值论。人们把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7.
财富只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财富作为商品是按照所耗费的劳动比例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就是创造价值,两者不能分开,因而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但在一个进行协作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分子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是从事了生产劳动,尽管单独看一个工人的具体劳动不一定如此.因此,从事社会化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生产劳动.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生产进行的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不创造使用价值.认为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要是产品,二要是劳动创造的,三要是为了交换,商品既要交换,就有价格.可是在商品经济中,如果某种物品或劳务实际上有了价格,的确是被当作商品在交换,但又并非劳动创造的.这该如何看待呢?过去的解释是:这样的价格既然并非价值的货币表现,它肯定是“虚幻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范畴”,因为它不符合劳动创造价值之理.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各方都是把商品价值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商品价值看成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容易引起误解或本身潜意识中就有拜物教观念,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产生混乱和误解的一个根源。正确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劳动表现或不表现为商品价值,什么劳动可以表现以及怎样表现为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骆耕漠同志为了宣扬他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已经消亡的观点,在所谓对经典作家所说的商品价值关系“展开严密的科学讨论”的幌子下,对商品经济提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定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私有的个别劳动对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只能‘经过市场’,采取自发的交换方式来体现,其结果必然表现为生产物之间的神秘的价值关系。”他从这个独特的定义出发,去区分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非商品性交换,去探索“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