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旨在讨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中的竞争精神。中国文化缺乏竞争精神,更缺乏颠覆精神。中国文化从总体来说属于一种文明过度的文化,儒、道、释三教的总体特征是禁欲、无争与软弱。这种文明在遇到外部蛮力侵略时只能是一种失败文明。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思 《河北学刊》2003,23(1):72-77
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开启了人类的一个重要文明进程。市场文明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文明,而是一种包括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文明。它使社会走向公开、公平、公正,使个人得以自主、自由发展。作为一种整体文明,市场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越来越是国家整体文明水平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林剑 《学术研究》2012,(3):19-23,159
在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混用或相等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发生学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语境等不同维度与视角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行分辨与澄清。文化与文明各自都有长久存活的原因,同时有着生成上的同根性、同源性以及结构上的类构性特点,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文明的精神灵魂与内核,文明是文化的对象化,是文化外显的载体。正确地把握文化与文明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问题讨论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其中既有中国模式将会改变世界、当中国统治世界如此中国震撼式的宏论,也有断言中国的崛起只是富强、而非文明的崛起的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世界的中国观,重新认识与发现中国,已经不只是从经济数量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模式与发展道路,而是上升到文化、文明与精神诸层面来说明中国的当代巨变。因为文明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而文化则构成了文明社会的精髓,也是构成发展模式的核心所在。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富强的崛起,更不简单地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除了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资源,还融摄了现代人类诸多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其中更有马克思的伟大理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支撑中国模式背后的中国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伟大的中国开启新的征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文明作为转型发展的一部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擎大庆精神这面红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对建设文明大庆进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值得追求的美好价值,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原则,更是一种理解世界未来发展的新范式。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竞争中,以何种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赢得广泛认同,将直接关乎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国际认可度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中国要赢得世界尊重,必须立足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为支撑的高质量供给,发展出有效参与世界舞台上文化精品竞争的能力,在文化价值共享中弘扬文明共识理念;立足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倡导弘扬文明共识理念中摒弃冷战思维,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文化思潮激荡中,努力把国内文化繁荣发展的溢出效应转化为世界舞台上高势能文化的感召力,有效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往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使蕴含整体性观念的中华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秩序重构的文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铁映 《文史哲》2001,(6):5-21
公元后第二个千年的开端,正是中国北宋开国不久,呈现出一派文明昌盛的景象。在此后的1000年中,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广泛运用,典籍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和文学艺术各领风骚。思想文化领域,理学盛行一时,心学别开生面,永康、永嘉,讲求实际。文人画、书法、古典诗词和京剧,成为精神文化的四大名牌。千年文明体现出强大的民族亲和力,讲究事物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原创性与包容性紧密相联。在原创中包容,在包容中创新,是中国文化的性格。16世纪,中国国力下滑,清代乾隆后期,与世隔绝。后半期的二三百年间,危机重重,终至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在新千年开始之时,考察和反思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和文明收获,深化和重释"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历史意识,从中可以找出重振大国雄风的精神动力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从发生学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从早期"批判的"文明论到后期"重建的"文明论演变;尽管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以文明的批判与重建为主题,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文化工业、单向度文明、合法化危机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性文明、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总体上是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悲观主义文明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主要表征是主体性提高、文明性增强、精神需求增长、精神感受良好。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精神生活特性低下、精神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为农民参加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开发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特性创造文化条件;积极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刘志一 《殷都学刊》2001,(2):110-111
黄河是横贯中国、影响深远的一条大河。自古以来,它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对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它在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传统科技体系中所产生的影响、黄河流域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等问题,国内外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王星光、张新斌合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全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盛况。在该书的十二章中,分别涉及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的农业、水利、陶瓷、纺…  相似文献   

11.
文明与价值     
《东岳论丛》2016,(3):152-157
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都具有引领作用。文明的历史是一个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程度不断深化、标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形态成为人类文明的时代标志。文明具有民族特色、制度属性、时代内涵、文化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文明价值观要求追求理想、崇尚科学、恪守道德、塑造美好,文明国家的建设与文明价值观的培育是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3.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4.
孙天竺 《理论界》2005,(3):210-211
田阮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的表现》,该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文明的定义,论述了处于不同阶段的文明,以及文明与文化,文明与宗教,文明与亚文明的关系,还有超级文明“叙利亚”。第二编:文明的表现,论述了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犹太、伊斯兰、俄罗斯、西方、印度、日本、中国文明的优缺点,从而使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有了重新的认识并重拾信心。一、对中国的文明规模有了重新的认识这里文明规模及其所蕴涵的文明能量是指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基于其基本价值理念,在人口、经济和疆域规模以及政治整合性、文化科技创造力和军事能力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的文化转型与文化重构 ,每一次原创文化的再阐释 ,都在文化还原中促进了文化发展。中国原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释有三大互动体系 :古今文明体系 ,东西文明体系 ,俗雅文明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化复兴的另一重联系是 ,比较文学研究有三大理论前提与学术原则 ,亦是文化复兴与人文发展的三大定律 :一是要有文学自觉自律的历史文化自觉与独立学科及发展规律可循 ;二是要有跨文明整合的跨文化、跨学科互动体系 ;三是要有文化变革、文明重构的还原与复兴、转型与重构。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 ,不仅需要比较文学的跨文明整合及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也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学术探讨的深入。中国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是互动同步的一个开放结构 ,“引外融中”“借西改中”“用他构中”是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重境界。文化转型、文化变革、文化复兴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知识力量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胡金旺 《理论界》2009,(11):180-182
杜维明教授认为古代中国文明所表现出来的延续性是由于中国人对于延续性的偏好。本文认为并非如此,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所导致的延续性的根源一直延续下来,因而文明就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在轴心期中西文明突破的实质内容不同是中国文明延续性不同于西方文明突破性的一个外在原因。中国文明在轴心期所发生的突破主要是从对人内在反省的角度来进行的,这与延续性的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之间展示了在两个不同向度上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效应,对实现人性建构和文明建设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应从对艺术功效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起。其一,从精神文化整体或宏观上着眼,艺术文化确实是一种手段或媒介,就是说通过艺术实现另外的目的,如培养和提...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梦视角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实现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国家的生态富强梦,民族的生态振兴梦,人民的生态幸福梦.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建成生态小康和生态现代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条件:开拓中国生态道路是现实途径,弘扬中国生态精神是精神支撑,凝聚中国生态力量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意义上,人权文明处于人类文明的顶端,是各种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在文明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人民人权。中国式人权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形态特征和历史方位。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主义为本色,以中华文明为底色,以创新发展为新色,借鉴人类人权文明优秀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人权文明形态,构建起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人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人类人权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开创了一种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为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空间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性,也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强烈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明、渔猎文明、牧业文明、城邦文明和玉器文明。黑龙江流域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密切来往,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两个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利于黑龙江流域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优秀的发展因子,促进北方民族各族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既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原文明影响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又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期望这组笔谈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