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展业: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论文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出发,提出了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因、它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热门产业.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情况,以及前15年的预测,分析预测基本观点正确,把握住了未来世界经济大趋势,对我国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未来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隋映辉先生的新作《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中国发展论的世纪研究与思考》,从战略高度研究与分析了中国在下个世纪的发展趋势,为我们认识21世纪的中国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21世纪发展的框架体系,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科技产业化的构筑以及区域集团的形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趋向,作者提出,从长期来看,支持中国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的要素将发生结构性变化。科技创新、产业调整、劳动者素质、体制变革将…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增长又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三次产业不协调,二是各次产业科技含量低。因此,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结构层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高技术化和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5.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4,(1):189-190,200
随着改革的深入 ,现代化进程步子越迈越快。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越显不足。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实现教育体制的转轨。 2 1世纪中国教育呈现六大走势 :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性教育 ;划一性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 ;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重普通教育走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 ;重男性教育走向男女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6.
法治:21世纪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吴敏正在跨入21世纪的中国,高高竖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旗,法治已被确定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所谓法治,就是以法律作为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规范和准绳,使法的意志至高无上。具体来说,法治意味着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初 ,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 ,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 ;资源和环境压力 ;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 :1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2 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 ,提高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3 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 ,逐步缩小差距 ;4 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5 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 ,全面推进体制创新 ;6 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治发展是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里发生的正向的政治变迁。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发展的总方向和总原则,是制定政治发展阶段性目标和选择政治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经济伦理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新文 《河北学刊》2001,21(3):28-31
经济全球化同样意味着伦理的全球化。中国加入 WTO并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对全球伦理的认同和承诺。这种全球伦理以契约伦理为典型特征 ,因而对以德性伦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基础带来的变革 ,2 1世纪的中国经济伦理必须以契约伦理为基础 ,进而吸收儒家德性伦理的合理方面。在中国经济伦理重建的过程中 ,企业界、政府界和学术界都应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旅游自身具有四大优势(刺激有效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创造就业机会、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广西旅游经济可以作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11.
1.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1福建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1994年,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递增率为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元(1990年不变价),为全国平均值的1.45倍;财政收入147.55亿元(现价),是1978年的9.79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7元,分别为1978年的10.34倍和11.44倍。1994年底,福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当今中国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广泛认同的一种态度和作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作过精辟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是”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明确地把“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当作破与立的双面刃,一方面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迷信;一方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如果说毛泽东在实事求是观上强调一分为二,是一种矛盾思维方式,那么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现则是一种在形式上包括:试验——调整——定型——推广几个环节,在内容上包括“实…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是无形的,它需要一个载体。文明是抽象的,它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具有超越性,它诉诸我们良心最深处的理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稳定的思想。稳定是通过天、地、人之间的“太和”而实现的。这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重新思考其传统价值观。那时具有代表性思想是,承认西方文化在科技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保持自身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把基督教神学引入中国,但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缺乏中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其次,革命阶层…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意境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的意境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往开来 ,2 1世纪的意境研究可以按“四个走向”发展 ,即走向意境内涵的规范化 ,走向少数民族文论和美学中的“意境”研究 ,走向世界性的对话 ,走向“意境学”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严竣挑战,而这三大问题可以归结为一对基本矛盾,即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据《世界状况1998》年度报告,从1950年至1997年,全球经济的年产值从5万亿美元增长至29万亿美元。仅1990...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充满利益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曲折历程中,继续推进和强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面对这样一种世界经济大势,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应准确估计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高度重视金触工作;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贡献力度。  相似文献   

17.
预测未来50年中国的发展,对于引导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8.
开拓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西南文化》出版序何耀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南川、滇、黔、桂、藏五省区的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的日益现代化是巨变的中心,而社会文化(包括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仰习俗。艺术与娱乐等等)的急变迁,则是巨...  相似文献   

19.
随着21世纪新的经济形势到来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新的重大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工作,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3月26日上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应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的邀请,就中国哲学在世纪之交的未来发展问题与南京大学一些博士生进行专题座谈,中心论题是“从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看中国哲学之未来”。成中英首先指出,作为身处二大传统(中国与西方的)的哲学研究者,会常感受到中西方传统的差异。差异是比较性哲学研究的理论前提,但并不是构成对立的前提。从理论上的差异走向更高层次的共同,倒应该成为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如此,文化与传统的融通也是如此。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差异中有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