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浅草-沉钟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沉钟社在十余年的活动时间里始终高扬着个性主义的思想旗帜。同仁们以自我、个性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在对个性主义价值的理解及其思想来源上,他们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既将个性主义价值观的建构当作终极性的目的,又在接受本色的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比较充分地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有益的思想资源。这是他们的特色所在,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她创作的不同时期 ,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早期的莎菲是受个性主义影响而觉醒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左翼时期的美琳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成为革命女性 ;延安时期的贞贞、陆萍则陷入个体与群体、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冲突中而具有了二重性 ;晚期的杜晚香完全融入集体、社会 ,是无私无欲、概念化的人物 ,集体主义的代名词。从莎菲到杜晚香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是她们在文化上从反叛到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付建舟 《社会科学》2023,(12):76-89+150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5.
耿红岩 《兰州学刊》2008,(7):206-208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存在形式,口语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与书面语比较起来,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求美律。我们追求口语表达的美化,就要寻找其求美的规律。所谓口语的求美律是指在言语活动中为提高表达效果说话人主动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又可称为求美策略,可分析为表层形式美律和深层内涵美律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6.
研究杨昌济的思想与日本的关系,弄清《达化斋日记》中所涉及的日本学者和日文著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从他对日本学者和日文著作的关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西方相关思想的冲突、共鸣与融合等相关情况和线索,可以看出杨昌济是力图将传统的儒学思想改造成为具有现代形态的以人格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改良主义思想。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将他视为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认识到“发展个性”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如果要阻碍个性之发展,破坏个性之存在,那就是“万恶之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大群里独立健全”的一分子,这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五四“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个人的价值与认真体现个人的责任。“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这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的最好的解释。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思潮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消极的左倾形式主义的倾向,致使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文学主题迅速由“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集体主义”。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作家坚持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想,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于自己的作品《心头飘过……》创作过程的再现,向读者展示创作这部散文诗集的过程中,作者用美的感受、美的文字、美的心境来书写生活。指出创作过程中作者注意了唯美主义的生活再现,却摒弃了唯美主义的艺术高于一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宁静之美、意象之美用白描的书写方式揭示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城市的喧嚣之外体会一种都市女性的心灵之美。  相似文献   

10.
绚丽之美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既不属于优美,也不属于壮美,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刚柔观念的影响,现代美学研究只承认美的两种形态,而贬抑甚至排斥这种美的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因为受到儒、道、墨、法等思想派别影响的结果。对绚丽之美的追求,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1.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曹万生在同题论文(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3期)中对比探讨了郁达夫与何其芳创作母题中的“孤独”、“爱情”和“死亡意识”。作者指出:“郁达夫孤独的痛苦,最深刻地揭示出五四文学的精髓:个性主义思潮的勃起。”而后起的何其芳的“孤独”则“更靠近现代主义思潮”。关于“爱情”,“郁达夫侧重对肉美的追求,体现出颓废派的大胆暴露;何  相似文献   

13.
冯黎明 《社会科学》2021,(1):167-176
艺术的个人独创性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普遍信念,这一信念借助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先锋主义的艺术实践而得到现代审美文化的共同认可。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的思想来源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个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主体论哲学,主体论哲学通过艺术自律论将个人独创性普及于现代审美文化场;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主体论哲学的式微,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也开始动摇。尼采、福科等人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质疑了主体论证哲学,而结构语言学、话语理论、互文性理论、文化研究等理论形态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逐步失去了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再将审美的独立性理解成审美与生活隔绝的孤立性,不是将审美视为与此在人生相疏离的虚幻的彼在,审美创造和审美研究以人的此在的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既不可能是中国古代凌空蹈虚的审美情怀的现代翻版,也不是对西方审美独立论思想的简单回应,只有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阐释,才能真正在现代的意义上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哲学作为理论的体系、思想的活动 ,具有不同的境界。求真、求善、求美 ,就是哲学追求的三种不同境界。求真 ,追求的是客观必然的科学认识 ;求善 ,追求的是主体自由、自足、自为的信仰世界 ;求美 ,追求的则是二者的统一 ,即立足于自由与必然的创造。美的世界就是科学实践的世界。美的哲学就是科学实践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在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全国巡演中,古典美的"含蓄"与现代美的"过度"形成尖锐冲突.前者呈现了较多的自然主义、简洁主义与非科技主义的古典艺术倾向与内在特质,后者则相反.这种冲突使以"过度"为内在特征的现代美学经验获得了反观自身的比照维度,提示了生活在"过度"性"美学暴力"之下的现代人美学经验与生活的贫乏、疲惫,以及这种贫乏与疲惫背后审美期待的些许空白.  相似文献   

17.
陈刚 《社会科学》2003,(6):79-85
语调哲学是一种新的话语哲学。高调主义与低调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调分野。本文揭示高调主义与低调主义两种语调的概念含义,指出其在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群体与个人以及行动策略和人生观上的对立与差异,并从思想冲突与价值冲突、策略冲突与路线冲突、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历史冲突与逻辑冲突等多种角度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把握张力、超越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魏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时代思想的多元化极大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打破儒家大一统局面,为魏晋妇女走向自由造就难逢的契机。魏晋妇女生活上追求自然主义,人格上追求个性主义,在爱情、婚姻和生活方面表现出强烈、浓郁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老庄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即存在与大自然之中 ,而天地之美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 ;同时 ,庄子又认为大美是无限广大、囊括宇宙 ,局限之美也可以说是美 ,但大美定是无限的 ;庄子又看到了美与丑相对转化的存在关系 ,美与丑没有绝对界限 ,丑中也可包含美 ;庄子又从对非功利的美的追求出发 ,提出了无为之美 ,认为人只要摆脱名利束缚 ,无欲无为 ,便可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董雪静 《学术论坛》2012,35(4):197-200
"厚"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较为后起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一种圆润滚实、肉膏骨健、笔力逑劲的书法审美风格。从汉魏自然朴拙之自发风貌到晚清书家精心刻意之自觉追求,"厚"逐渐由一种简单拙朴、雄强泼辣的书法形体特征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审美风格和艺术品鉴标准,在形态美、立体美、力度美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书法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