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泽东民族资本主义观的转折点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存在较大分歧。毛泽东民族资本主义观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九月会议”是转变的起点,而建国前后对民族资产阶级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则是这种转变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毛泽东完全改变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转而认为要消灭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是中国儒学之渊源,它对中国传统民族观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以开明性和发展性为其主流,体现在不以血统来划分民族,不以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变化,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传统民族观之中,使“怀柔”原则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引发各民族间对共同道德准则的共鸣。保护中原华夏经济文化免受游牧民族的破坏,是先秦儒家推崇“尊王攘夷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的华夏经济文化所引发出的华夏优越感,是中国传统民族观最主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邓小平都很重视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有着基本的一致。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了发展毛泽东的国情观,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既看到群众热情,也看到群众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注重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突出现实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国情观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天下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天下观、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的思想理论结晶。毛泽东的天下观既是毛泽东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情怀的有力体现,也是毛泽东宽广世界眼光、博大人类胸怀的生动诠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追求、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价值旨归、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使命担当、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的实践方略,内在地包含在毛泽东的天下观中。在新时代,赓续毛泽东的天下观,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两个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评论内涵丰富,仅将其视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失之简单。它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儒家的“大同”文化传统,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既体现了他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意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意识。这充分表明,毛泽东确实堪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4年毛泽东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涌现出一批新的重要成果。其中,对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毛泽东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毛泽东学习观与文风观、毛泽东倡行群众路线的经验启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贡献、毛泽东精神风范、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国外毛泽东研究等十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突出体现了2014年毛泽东研究的特点、重点和闪光点,集中反映了2014年国内毛泽东研究的导向、趋势和最新进展,成为2014年毛泽东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团结,是毛泽东毕生的追求。毛泽东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民族和谐必须承认和尊重民族差异,遵循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和谐的制度保证。毛泽东民族和谐观的正确思想对当下应对民族问题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毛泽东民族资本主义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毛泽东民族资本主义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保护和鼓励阶段,大力发展阶段,利用和限制阶段,改造和消灭民族资本主义阶段。毛泽东的民族资本主义观既是新时期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民族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毛泽东民族观是在中国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进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 ,它的形成与毛泽东世界观的变化发展同步。它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民族思想的积极因素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由利用到消灭的转变问题亦在学界产生了较大论争。仔细梳理毛泽东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否定经过了一个持续的过程,"九月会议"是转变的起点;而建国前后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则是这种转变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实现了毛泽东民族资本主义观的彻底转折,从之前利用民族资本主义转变为要消灭民族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教育学在西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最初是以文化事务专家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世界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毛泽东教育学 ,在西方走过了漫长道路。几十年来 ,论者赋予毛泽东教育学互不兼容、矛盾丛生的属性。这一方面直接与了解和认识言论文本和文化行动的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与世界教育的关联互动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演化有关。世界教育的关联互动推动着西方研究者形成中国视角。国际关系的复杂演化拓宽了深切观察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广阔背景。在中国视角与广阔背景的整合中 ,研究者一方面提出并探讨了毛泽东教育学的多变论题 ,另一方面又有恒定论题占居研究领域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观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等时期,逐渐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依据《毛泽东选集》1~4卷,和《毛泽东文集》1~8卷之观点,将其不同历史 时期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使人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毛泽东的中国资产阶级观。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 ,中俄美关系历经错综复杂的调整 ,呈现出新的态势 ,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的概念来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在新的国际环境里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舍弃不合时宜的“不结盟就是对抗”的思维定式。三者合作的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判是毛泽东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法,文化批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毛泽东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意义;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观照启迪我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局限有:宪政武器的缺失;阶级分析的泛化;批判方式的失当.  相似文献   

16.
以国民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观,是一种从生物种群的进化与发展过程中推演出来的新发展观。它认为,国民经济发展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要有开放的团体与环境,要鼓励国民不断进行创新、冒尖并积极参与发展活动,要有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流与学习机制等等。此外,它还突破了以往发展观所具有的世界主义特性,强调经济发展的国家特性与国民特性,并视国民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主张国民经济发展要以国民的发展与激励为基础,并要保证国民在发展中自由、权利、责任与利益的和谐统一。这一发展观,不仅可以为中国转型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而且对后发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充分阐述孔子与柏拉图各自对人际关系论述的基础之上,比较两人的观点,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东西方伦理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之年,也是被毛泽东称之为"多事之秋"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层思考。习惯思维的巨大惯性,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形势的刺激,触发毛泽东在1957年重提阶级斗争,并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上提出了"世界观标准论"和"皮毛论",并以此来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现实的社会历史状况。既对社会发展本身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也使知识分子逐步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这个教训永远值得我们记取。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话语形式是政论白话文。本文在中国20世纪白话文的生长背景中论述了毛泽东政论白话文的生长过程,认为其特点是:四言结构的整饬、密集化,情感消退的同时是理性教导的增长,使得毛泽东的政论白话文常常气势滔滔,形成不可抗拒的言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