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湖南旅游产品形象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湖南旅游产品十分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对湖南旅游产品进行形象设计应立足现实,按照突出重点、提高文化品位和紧扣时代的原则,塑造出以名山游、名城游和名人故居游等观光型产品为主体,以民俗旅游产品为补充的全新湖南旅游产品整体形象,以提高湖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除了原有的祭拜自然神之外,接受了汉族的一些文化传统。统治者祭拜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则祭拜本地的名山。为了赢得中原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同,从定都盛乐开始,鲜卑族就不断地以汉族历史上的名人作为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3.
水照延安     
延安市清凉山自隋唐以来就是一座名山,俗称“清凉第一”。清凉山也是历代文人雅士游玩咏诗之处,宋代范仲淹就有四首名诗,当代陈老总也在诗中称道“万众嘱目清凉山”。名人写诗山有名,这山却是有名有实,位  相似文献   

4.
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在地上,雁荡山的地质奇观生动诉说着"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浪漫忠贞爱情故事。雁荡山,是一座海上名山,也是一座爱情名山。来过雁荡山的游客无不铭记"夜夜夫妻多恩爱,日日合掌超人拜"的夫妻峰,夫妻峰所代表的对爱情的忠贞态度也被世人所传颂。相传很多年前,合掌峰下住着一位赵天官,他有个独生子名叫小郎,那年已22岁,只因癞头、麻面、拐脚,相貌丑陋,未能婚配。那小郎竟不自量力,非门当户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湖南的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为主,突出表现为名山、名城、名人、名情的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在发展湖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重点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搞好文化旅游商品的行销,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  相似文献   

6.
谈谈哮喘     
曹光辉 《老友》2016,(4):58+64
民间俗话有"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甚至还有"治喘必丢脸"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哮喘的复杂性和难治性。对此病的认识,除了患者外,更多的人则是从一些名人罹患此病开始的。譬如,"一代歌后"邓丽君就是因哮喘病而年仅42岁去世的;"亚洲飞人"柯受良也是患此病离世的……当然,也有患哮喘的名人治疗成功者,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冠  相似文献   

7.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晋迄今,一千五百多年来,历代名人陶醉于庐山的林泉峰瀑之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和数以千百计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记山水之美,或述人物之胜,或对景抒情,或临风寄意,或洋洋大观,或寥寥数语,皆启人遐思,发人深省。龙飞凤舞,诗书合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在名山中不多见。笔者仅以庐山站岭石刻及其书法艺术,发表陋见,求教方家。庐山站岭石刻遍及东西谷及各景点。初步考证,计有358条。其中:唐代5条,宋代5条,明代54条,清代42条,民国156条,现代26条,待考70条…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佛教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峨眉山是作为道教名山而存在的,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东汉蒲公故事系宋人伪造,峨眉山佛教滥觞于东晋时期高僧慧持入山建普贤寺。峨眉山曾长期处于佛道并存格局,明清以降,才演变成为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9.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但由于政府重视不够及各地在开发名人资源时缺少协作,没有出现跨区域的名人旅游文化路线,同时,在开发名人文化旅游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缺少精神内涵,所以,名人旅游资源尚需从长远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本着系统、共赢、创新和长远的原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保护与开发,以服务于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毕业季如期而至,提到毕业季你会想到什么呢?高端大气的学士服、搞怪新颖的毕业照、期待已久的毕业旅行,还是冗长繁杂的毕业典礼?仪式化的毕业典礼已经让人"累觉不爱"了,千篇一律的毕业致辞更让人有抓狂的冲动。不过,总有一些校长、老师和名人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让毕业生甚至是事后看到演讲稿的人铭记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词中有很多咏及名山的作品,这些名山意象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历史积淀基础上,凝聚了新的时代特色而形成的。名山意象在唐宋词中发生了演变,主要体现在: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各名山在唐宋词中的地位变化较大;与唐代相比,宋代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人文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些演变主要缘于词体本身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绵山奇观记     
冯骥才 《社区》2009,(5):32-33
凡是名山,必有奇观。何谓奇观,天下罕见之神奇者也。那么,深藏在三晋腹地的绵山呢?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于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龙虎山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类型,分析了现阶段的开发状况与存在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新形势下旅游开发的对策,即根据自己的特色,坚持建设以碧水丹山、道教文化、崖墓文化等为主导,火山岩地貌、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打造科学名山、数字名山、生态名山和文化名山。  相似文献   

15.
正一北大有湖曰"未名",徐州有山叫"无名"。无名山,真如其名。山矮。从公路登上路牙石算一级,走到无名山最高处的望月亭,不过九十八个台阶。稚子登山而笑:"你这个无名山,怎么好意思叫山,应该叫‘矮矮山’才对。"的确,无名山只能算个坡,还是个平缓的坡,不是白马坡,不是十字坡,是一个无人能记住的坡。山小。围绕无名山公园的环山路走一圈,不过十来分钟。那些健步走的人们,围着环山路一圈  相似文献   

16.
名人广告属于证言广告。近段时间以来,由于某些名人涉嫌虚假宣传,名人广告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名人广告对媒体、名人、广告主和消费者带来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果。而由于名人广告的失范引起了虚假宣传,带来较大的危害,折射出我国名人自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规范的空缺,对它的控制措施应是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四库系列丛书建立于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基础上,还经历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录》《四库禁毁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的丰富和补充,所涉古籍众多。“江南名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传统场所,也是山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兼具自然美感与文化象征融合的特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较多记载,因此,四库系列丛书对于“江南名山”形象的探察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基于对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江南名山”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分析“江南名山”所体现的名山形象。“江南名山”最早出现在五代。体裁上,“江南名山”大量出现在“文”中,清朝多出现在诗文中,反映“江南名山”成为文人寄情畅怀的固定对象;语义上,出现的“江南名山”大致可以分为模糊化的江南名山、多元化的江南名山、托物言志的江南名山胜景等几类;针对不同词条的词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江南名山形成了极具政治意义的祭祀名山、凸显政区划界的行政名山、推行宗教活动的宗教名山和反映山水审美的名胜名山四类名山形象。研究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的出现和形象,能为进一步研究江南...  相似文献   

18.
名人谈读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个书目,让年轻人搜罗来,潜心去研读,久之必有成效--自然,食而不化者除外。我是读过一些书也写过几本小书的半通不通的读书人,自己怎样读书、读些什么,倒是十分方便说的,至于指导年轻人该怎样读书则很是不敢当,开列个书目呢?省事是省事了,却还能自知不够那个"名人"或"名家"的资格。这不是谦辞、不是客  相似文献   

19.
河南名人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可以满足不同文化价值需求的游客文化旅游的需要。河南在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应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名人文化资源向名人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