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克芹简谱     
1936年10月28日(农历9月13日) 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县石桥镇外的一间磨房里,取名周克勤。父亲周金凡,母亲曾秀清。 1943年(7岁) 入私塾读书,读《人之初》、《大学》等。约半年,私塾老师死了,转入当地镇上一家私立小学校。开始读《绣像石头记》、《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东周  相似文献   

2.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他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的一个行伍之家,当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后来,冯玉祥有幸顶替别人,到私塾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书,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因生活所迫,冯玉祥12岁入伍当兵,只是为了能领到每月三两三钱的军饷。虽然军营里的训练非常辛苦,但是冯玉祥依然对读书十分痴迷。晚上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3.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4.
黄裳 《社区》2008,(32):4-6
现在已经很难记起自己最早读的是些什么书了。“读书”似乎也有种种不同情形,有被动的,有的则出于自愿。无论是私塾或学校,在那里读的都是老师指定的课本,没有自己挑选的余地。我是由大伯父(他是清朝最后一科举人)开蒙的,用的课本是上海出版的澄衷学堂《字课图说》,这是“看图识字”一类的识字课本,每半页三个字,左图右文,编辑得很不错,图画得也好,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一五年,沈从文由私塾进入了凤凰县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初小,一九一六年升入高小学习,此时教他国文的是田名瑜先生.田名瑜,字个石,湖南凤凰人,一八八七年元月二十七日诞生在一个油漆匠家里.十六岁时,拜本地诗人田兴奎(字星六、号辛庐)为师,读古书、学诗词,后转入凤乾永晃四厅中学就读,一九一○年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学堂,一九一一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一三年在常德办《沅湘日报》、任总经理兼编辑.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任凤乾永晃四厅中学教员,一九一六年回凤凰教书.  相似文献   

6.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文痴张恨水     
古滕客 《山西老年》2014,(11):55-55
张恨水是小说大师,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世上有情痴、书痴、画痴、歌痴、佛痴……无疑,张恨水当属文痴。 痴读 少年时,张恨水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他四叔正读着,把他吸引住了,他接过来看下去。从此,他开始看小说。在私塾里,教他的先生书桌上常摆着一本《三国演义》,等先生不来的时候,他就偷着看。后来,他收拾了一间书房,把所有的零花钱全买了小说来读。他不仅把《红楼梦》全本读完,还什么小说都读。不但读本文,还读批注。从读批注中,领悟了许多作文之法。  相似文献   

8.
一八九七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酋) 二月九日(旧 历正月初八)生于 山东省诸城县相州 镇一个封建地主家 庭。 名统照,字剑 三,他的多数作品都以本名或剑三署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用过韦佩、恂子、息梦、默坚、鸿蒙、鉴先等许多笔名发表文章。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五岁,始读私塾。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七岁,父去世。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十六岁,读书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9.
(一)1902年,少年毛泽东进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在邹老师手下学了二年半。毛泽东读书很认真,肯动脑子,功课没有完,谁也拉不动他。他总是一句一句地默读,一笔一笔地写。当时私塾教的是经书,儿童是很难读懂的。书里说的是什么,老师也不讲解,讲也讲不清楚。毛泽东按照老师的规定,读完功课。他记忆力强,领悟也快。有一天,邹老师给他点书,教他一字一句地读。他却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用点书,省得费力。邹老师要他背书,他果真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了。邹先生喜爱地说:“教这学生真省事。”从此,同学们尊称毛泽东为“省先生”。毛泽东从小喜…  相似文献   

10.
读书分两种目的,或为修身(做人)而读书,或为治学(立业)而读书,相应有两种读法:为修身而读书当重在一个“悟”字,为治学而读书则当重在一个“懂”字。《论语》在记载、誊写、编纂各个环节造成了语境缺失,使读“懂”《论语》变得很困难,要读懂《论语》就要尽可能恢复《论语》的语境。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论语》章中所透露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来追寻某言某事得以发生的场景,以追溯其言语背景。  相似文献   

11.
金孚光     
金孚光(1907-1931年1月),字绍诚,曾用名复光、佛广、广慈、金克清、李克清等。河南省桐柏县城郊西杨庄村人。3岁丧父,6岁读私塾。1918年进入桐柏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读高小期间,他正是一名关心政治、学业优良,深受老师喜爱和同学们敬佩的学生。1921年秋,金李光到开封省城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他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他参加了共产党员冯品毅等组织的威吓团,积极投入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斗争。1924年冬,经马景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金李光等人于6月受河南学生联…  相似文献   

12.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这两句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其中的“破”字。有人认为破字强调的是读书要读懂,有人以为破字乃是说读书要读透,也有人说破字是强调读书要把书读烂,还有人认为破字是告诫后人读书要多读。  相似文献   

13.
艾牧 《今日南国》2006,(1):36-40
韩复榘,字向方,河北霸县人,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父韩静原,在本村私塾当教师。韩复榘随父在私塾读书。1910年,因家庭困难,他辍学投军,入陆军二十镇冯玉祥营。韩复榘在冯玉祥部下颇得信任,与冯玉祥是武学会的同  相似文献   

14.
汉字字数相当多,小学阶段,究竟教儿童识字多少合适呢?小学阶段,要求识三千左右个字,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实客观需要及儿童实际看,是可行的。我国古代教儿童识字,最早读的《急就篇》有二千一百四十四个字,私塾读的《三字经》有一千一百四十个字,《百家姓》有四百二十二个字,《千字文》有一千个字,单个不重复的生字,共二千二百个左右。到了晚清,废科举,兴学堂,“三、百、千”逐渐被教科书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凤凰出了个沈从文!这事我知道得很早,但见到沈先生却很迟.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月里,他曾使我暗中引以为荣或引以为辱.我父亲是个当兵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凤凰.不知他从哪里学来一套读书法,一次向我传授说,读书可先博览,终归应读专集.读谁的?他不说要读他平日圈圈点点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孙子兵法》,却说可读鲁迅或沈从文的,并告诉我沈从文是住在东门外大街上那位沈瞎子伯伯的老弟.  相似文献   

16.
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 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等. 1918年(七岁)$$ 秋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小学. 1920年(九岁) 秋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秋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据先生自传:  相似文献   

17.
关邑 《老友》2013,(10):9
为农民立传少年毛泽东从识字起就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传》等。有一次,毛泽东问私塾里的小伙伴们:"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知道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什么这些书上没有一个种田的农民呢?为什么我们农民上不了书呢?为什么书上都是文官武将的事,而没有一  相似文献   

18.
正谭梓生(1898-1930),安徽省旌德县西乡下洋村人(现属旌德白地镇辖区),1898年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书香世家。父亲谭韵南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仗义疏财。谭梓生的童年先后就读于私塾、下洋日新小学和县城凫山书院。除了读书之外,他在家中还学  相似文献   

19.
蒲草笔记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他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相似文献   

20.
陕西城固县鲜家庙乡龚家堡村,有一位名叫李本善的百岁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就是两个字:读书。他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不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诗词、杂记和史料,而且读了大量的报刊,并摘录了许多范文和警句。他说:“读书使人聪明、坦荡,即使有了烦恼,也会云消雾散。”可见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可以益寿延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达观向上、趋利避害,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剂保健良药。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