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雷雨》中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雷雨"意象象征和隐喻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的神秘力量。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细读文本并考察曹禺的创作原意,以及作者后来对此问题的解释,方能还原经典走近曹禺。  相似文献   

4.
曹禺悲剧观及其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悲剧观似乎迄今无人深入论及。其实,在曹禺早期创作谈,如《雷雨·序》、《日出·跋》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雪泥鸿爪、吉光片羽般阐述悲剧的言论。我们还能查出较为完整地反映他悲剧观的文献。这就是1943年,曹禺在重庆储汇局同人进修服务社所作的、题名为《悲剧的精神》的一次讲演(载《半月文萃》二卷二期,1943年8月)。曹禺作这次讲演时,他的五大悲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都已相继完成,他已积累下了相当丰富的悲剧创作经验。因而这篇讲演对我们理解他的悲剧观念,进而研究他的悲剧艺术,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重要性。什么是悲剧?曹禺说得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曹禺的《雷雨》原著精魂──“雷雨意识”的探析,旨在从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上来审视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从而具体分析了电视剧《雷雨》因削弱和淡化了“雷雨意识”而留下的两处影响全剧的重大遗憾。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从1933年《雷雨》问世至今,已创作了10多部剧作。尽管《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艳阳天》、《明朗的天》、《王昭君》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优秀篇什,无论主题的深刻、艺术的独创、语言的雕饰等都能标新立异、独树旗帜,不少篇章开中国戏剧创作的先河,但足以显示作家创作高峰艺术成就的只有《雷雨》。《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高峰。第一、深刻的历史主题作品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的夏杂关系和一天内发生的事变,反映了自光绪20年(1894)以后30年间中国社会复杂…  相似文献   

8.
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三四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在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从此,《雷雨》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使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艺坛站定了脚跟.《雷雨》的成功不但在于它“第一次在较大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民族生活”,而且还在于它对西方话剧创作经验的成功借鉴.本文仅就《雷雨》借鉴西方话剧方面谈一些看法.陈瘦竹同志曾恳切指出:“假使曹禺在谈话和文章中回顾一下他学习和突破外国戏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对《雷雨》的研究,多局限于作品的思想意义以及与此有关的作者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忽视了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功能的研究。这种研究模式对五六十年代的《雷雨》研究有重大影响。解放后,又因受阶级分析方法的限制,使许多问题无法深入下去。新时期,随着对曹禺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对《雷雨》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最初发表于 1 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巴金是《雷雨》的发现者 ,是他把剧作披露于世。巴金在阅读初稿时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 ,而且为它掉了泪”。 (见《蜕变·后记》)《雷雨》的问世 ,轰动了当时的文艺界。当时远在日本避居的郭沫若撰文称赞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见《沫若文集》第 1 1卷 1 1 3页 )直到 45年后的 1 979年 ,茅盾在回忆文章中还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的演出盛况。中国历来只有戏曲 ,曹禺广泛吸收西方戏剧优点 ,又融进民族生活。《雷雨》的诞生是话剧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作,但迄今未见依照原样和体现曹禺创作本意的演出。长期以来,演出者和受众多从现实性、社会性维度来理解和演绎《雷雨》,超现实、非社会性的因素被忽视和遮蔽,混淆与颠倒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曹禺创作的本意。近年《雷雨》演出异彩纷呈,呈现回归本意、不断创新的态势,但无论是演绎、重构还是解构,都不尽如意。《雷雨》的演出,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雷雨》里实际上隐藏着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原型,通过寻找这一原型,发现《雷雨》和中国文化一脉所系的文化基因,而这也标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深层原因。而且,《雷雨》对这个原型又进行了许多置换,从而使它具有了新的独特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也许有人觉得,把曹禺和契诃夫两个名字联在一起,并不十分相宜。然而,第一个这样做的,正是曹禺自己。在《怎样写<日出>》一文中,他说: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有些‘太象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着那简陋的‘招数’,不想胃里有点装不下,过后我每读一遍《雷雨》便有点要作呕的感觉。我很  相似文献   

15.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经典剧作之一。剧作家曹禺以其特有的艺术感受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两个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侍萍和蘩漪,并在戏剧冲突中揭示了个性与母性在女性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雷雨》中寄寓着曹禺对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17.
23岁那年,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曹禺写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雷雨》,也因此结识了巴金。当时,巴金在《文学季刊》任编委,曹禺起初并不是把《雷雨》交给巴金,而是给了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时最好的同学靳以。对此,曹禺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靳以也许觉得我和他太接近了,为了避嫌,把我的剧本暂时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偶尔和巴金谈起,巴金从抽屉里翻出这个剧本,看完以后,主张马上发表。靳以当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雷雨》作为曹禺的第一部剧作,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受到外来影响并与之相契合的产物,对剧中“乱伦”这一线索的分析,或可使我们对其深层心理动因有所把握。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外部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固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蕴蓄在曹禺心灵深处的“原始情绪”更是支配其创作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原始情绪”又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为《雷雨》“乱伦”情节的设置,而且始终贯穿在曹禺的前期剧作中。  相似文献   

19.
曹禺以他闻名遐迩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们对他的戏剧理论却缺乏应有的注意。曹禺的戏剧理论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研究他的戏剧理论,有助于对他的剧作的深入理解,对于繁荣戏剧创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曹禺的戏剧理论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雷雨》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自发表以来,受到普遍的欢迎,曾印行过許多次。曹禺对剧本也曾进行过几次程度不同的修改。現在《雷雨》基本上有五种本子:一种是一九三四年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的,这是最早的本子了;其次是一九三六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单行本,作了点小修改,这个本子解放前一直没再变动;第三种是一九五一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曹禺选集》,这一次改动很大,有几个人物面目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