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与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考证、研究和解读,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里比多说———创作动因、无意识心理说———创作活动和创作过程、俄狄浦斯情结———批评方法以及升华说———人物的塑造这些方面来阐释《红楼梦》文本,从心理学角度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1980年版《庐山恋》和《庐山恋2010》两部影片是如何嫁接旅游点(城市)的?如何从影视旅游景点移植的角度对比评价影视反映的价值观和旅游切入途径?以这两部前后有继承关系的影片为蓝本,分析对比新旧《庐山恋》如何植入旅游点:1980年版《庐山恋》是自然植入旅游点,表现为三种形态;《庐山恋2010》简单串联植入旅游点,缺失古都文脉与自然韵味。因此,文章特别指出影视景点移植把握好度是关键,并提出几个后期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外在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反映。那么,看客的外在行为是“看”,其内在心理又是什么?鲁迅小说与余华的《兄弟》(上)(以下简称《兄弟》)都描绘“看客”这一人物形象,但由于两位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笔下的“看客”当然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鲁迅笔下的看客精神麻木、冷漠,甚至有些恶毒,他们在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精神虐杀;余华《兄弟》中的看客狠毒、暴力,甚至有意识地参与了对他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杀。而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鲁迅对生命充满悲悯意识,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而余华总是以血腥死亡的暴力视角以及疯狂腌脏的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缺乏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对生命的悲悯与怜惜。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劳伦斯对其小说中对主要人物刻画出了不同的自我,他那探索“自我为何”的行为,正如希腊人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在主要小说《虹》中,劳伦斯采用分析式或内省式的自我表现方式,对其典型人物厄秀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人物刻画体现了劳伦斯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作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风貌。本文试图剖析她的“内心戏剧”,反映出劳伦斯笔下人物的自我形态的转变,也对文学史上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识这个重要领域从新的角度作有趣而博恰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彭威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80-81,83
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雅夏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11,32(6):110-112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凡人》,其死亡主题和对人性本能欲望的描述契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即“死的本能”和“力比多”(Libido)说。  相似文献   

8.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14,(2):130-133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一系列精神异化、人格分裂的人物,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精神结构和行为分析发现.奴隶制在黑人民族幼年带来的创伤以及白人主流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对黑人民族的迫害之深已融入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黑人民族的“超我”,限制和压抑黑人的“自我”和本能,导致黑人精神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分析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指出《倾城之恋》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  相似文献   

11.
程锡麟 《天府新论》1998,(4):96-96,F003
英国作家教·赫·劳伦斯是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又因其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两性问题的态度十分激进而成为当代最富于争议的作家。和国爿、劳伦斯研究的热潮相比,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近日读到伍厚化先生关于劳伦斯的新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8年1月),不禁油然而喜,感到我国的劳伦斯研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该著紧紧把握住了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根本声、,即他极力揭示西方现代文明制度对人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破坏,抨击西方现代社会人性严重的异化,并试图从解放人的自…  相似文献   

12.
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大众传递正向的价值观,从而在生活中开展有益的实践内容。《虹》是一部基于西方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无视自然生态的丑恶行为。作品中选用平实的生活故事展开叙述,从社会个体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逐步向大众诉诸一种精神幻想从萌生到破灭的悲剧感。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全方位向读者解读《虹》这部作品中悲剧色彩的体现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莺莺传》,可以对《莺莺传》主人翁的心理追本溯源,探讨其行为动机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4.
刘丽霞 《船山学刊》2007,63(1):209-211
《女铎月刊》中刊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几辑《女铎小说集》的出版,使得20世纪上半叶的新教纯文学有了一定的实绩。  相似文献   

15.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6.
《菊花的幽香》是劳伦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合了劳伦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他在书中将人定义为两个自我,分别为“社会自我”“身躯自我”,并在书中赋予“死亡”内涵,对死亡意识进行关注,展示着死亡背后的自我觉醒。《菊花的幽香》以瓦尔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夫妻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人类的现代化死亡意识,渗透了和谐两性关系建立理念,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论语》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以女性视角审视、倡扬儒家“礼教”思想的一部伦理学著作。然而,通过对《女论语》文本及文献记载的有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发现现存《女论语》的文本与作者并不契合,且作者的言行与文本所宣扬的内容也多有离析。尽管如此,由于《女论语》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特点,自问世起即对中国女性的心理与行为,乃至中国社会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9.
冯柳 《南方论刊》2008,(7):82-84
尹小跳是铁凝小说《大浴女》的核心人物,小说的全部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她而展开,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是她的关照物。尹小荃、唐菲和尹小帆等"他者"的关照和审视,成就和肯定了尹小跳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最终走进了内心深处宁静的大花园。小说充满着清澄透明的人性魅力,体现了作者对内涵丰富的人性和精神深度的出色的揭示与表现,执着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有关《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主义的主题;叙事艺术研究;神秘女子萨拉形象;精神分析学的批评等。似乎除了这些方面再难以有所突破,本文试图从“新的形式”入手来对小说作一尝试性的解读。福尔斯曾在弗洛伊德有关人的结构构成三层次说(本我、自我、超我)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人的心灵还有第四种因素即“逆某”,简单说就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空虚感。其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正好分别暗合了四种人格构成:萨拉——本我;欧内斯蒂娜——自我;波尔坦尼太太——超我;查尔斯——逆某。正是这种无意识结构以及对人的反思使福尔斯成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和最严肃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