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在养老福利供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代际团结理论和动机理论,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家庭经济支持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及相关城乡差异.研究发现,全国样本中有53.5%的老年人收到非同住子女的家庭经济支持,农村老年人收到非同住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老年人,但其获得的经济支持额度低于城镇老年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是否能收到家庭经济支持受老年人需要结构、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环境结构以及代际支持交换等因素的影响,且养老金、家庭居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城乡有所不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维持家庭福利稳定供给,政府和社会可以从个体和家庭等不同层面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孤独感流行率及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农村、女性、高龄、独居且失能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较高.具体分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发现,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增加都能有效促进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下降,其中家庭支持比朋友支持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的保护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支持需求问题日益凸显。依据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不能自理比例高于全国,且空巢比例较高,养老与照料需求较多。从农村老年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来源来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仍有一定差距,农村老年人获得的子女经济支持水平不高,照料与情感支持有限。基于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困境,建议从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完善老年人社会支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充分运用农村社区平台,增加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定序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考察了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同影响,而且扩展了社会支持的内涵,分析了社会支持的质和量的影响差别。研究发现:女性老年人、高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子未必多福",子女数量增多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并不能对其心理健康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来自于公共财政、集体补贴的收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亲人的精神支持具有积极影响;核心家庭成员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以及老人在生病时能获得家人的照顾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老年人所拥有的医疗保险类型也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在生活质量状况上整体为中等水平,获得家庭支持和医疗救助的情况较好。生活质量状况和医疗救助状况与家庭支持之间呈正相关。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挑战,家庭对外部支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等至关重要,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医养结合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应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利用对河北省城乡老年人健康问题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现状及对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对老年人躯体和心理健康有影响,客观的支持网络的构建、家庭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对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尤为显著,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及国家给予的卫生保障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但老年人整体健康的维护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不能单独起作用,故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老年人健康维护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构建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通过卡方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老年人不仅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也优于农村老年人。正式社会支持仅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有限;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子女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作用都非常有限,精神支持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建设,家庭及社会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注重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对建立农村老年人支持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的老龄化、计划生育的实施等 ,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问题日趋突出 ,单纯依靠家庭养老 ,已难以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本文从建立农村老年人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农村老年人支持体系的可能形式 ,分析建立农村老年人支持体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8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社会参与在听力状况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该中介效应是否受到家庭情感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与无听力障碍的老年人相比,抑郁水平相对较高(b=0.082,P<0.001);(2)社会参与在听力状况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9.76%;(3)听力状况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受到家庭情感支持的调节(b=-0.055,P<0.001)。家庭情感支持越高,无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越高,而有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越低;(4)家庭情感支持调节了社会参与在听力状况与抑郁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判定系数为0.005,95%置信区间为0.002~0.008)。因此,当发现老年人听力损伤后,应当及时干预;对于情感支持高的家庭,注意对有听力障碍老年人进行耐心地开导和安慰,给予老年人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避免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苏北某县的养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己的经济供养支持力已经超过家庭的供养支持力,家庭供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自给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供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起来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无奈。政府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形成"养老金+劳动所得+家庭供养"多元均衡的养老格局。  相似文献   

12.
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从传统孝道到精神赡养的演变路径是:从“老人本位”到“代际平等”,从“单一满足情感需求”到“兼顾激发生命潜能”。积极的精神赡养包含了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养老危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深入分析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 ,从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剖析了逐渐退化的家庭养老 ,指出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条件下出现的家庭养老退化使整个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养老危机 ,最后提出了解决养老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江苏太仓、启东、赣榆三地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险试点情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江苏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支持力呈现持续不断弱化的态势。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农村的家庭养老支持、农村社区养老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支持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江苏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思及政策建议:力争消除城镇与农村的二元养老保障制度,突出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方面的主导地位,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从多方面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纯收入,从根本上使广大的农村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三孩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农村面临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模式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出路。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西安市357名60岁(含)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因素中,社区人员互动频率、“养儿防老”观念和社区满意度是直接表象因素,生活担忧度是间接中层因素,居住方式和家庭年收入是次间接中层因素,婚姻、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子女学历和年龄是根源深层因素; 为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局,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改变部分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鼓励引导老年人主动积极参与互助养老,在硬件上完善互助养老基础设施,建立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内容上扩展互助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学和社会学的热门话题。但是过去关于养老的研究忽视了家庭养老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的代际关系与西方代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仅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是无法理解中国的家庭养老的。因为在中国,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和伦理的因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本文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以1999年9月的"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北京市城区家庭养老的现状所做的定量分析为基础,认为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是建立在老年人对下一代的"责任伦理"(老年人对子女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家庭养老的三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尽量自立,始终想的是减轻子女的负担)的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并不意味着子女给予老年人对等的"反哺",事实上老年人的付出总是远远大于子女的回报,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真正需要子女给予帮助和赡养的年龄已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孝道观与老龄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但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具备实现社会养老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把家庭作为实现养老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在家庭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为解决好家庭养老问题以及向每一个做儿女的提出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美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决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当正确认识传统孝道观,注意挖掘其积极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作为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其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宗族保障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宗族保障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上族产的支持以及制度上家法族规的约束,使族众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传统保障方式对我国当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细致研究。根据修正后的AIDS模型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加以量化分析,在利用CHALS数据对目前中国老年群体消费结构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父母在子女成年后仍然对其有经济上的支助,财富在代际之间的转移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投资。如果不能建立更多的社会养老机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后,社会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抑制消费、阻挡投融资体系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