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新诗     
鲁迅与新诗○常立霓在鲁迅博大精深的作品体系中,新诗相对比较薄弱。研究者的目光也主要投向他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旧体诗等。作为文坛巨匠,鲁迅不忍卒见诗坛一味地寂寞下去,曾表示要“打打边鼓,凑些热闹”(《〈集外集〉序》)。从他的第一篇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  相似文献   

2.
1—a,关于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问题,我要从一篇权威性的论文的观点谈起。 N·E·Bowie提交给以“哲学与现代科学世界观”为中心议题的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题名为《价值在科学中的地位》。作者自称“这是一篇极为复杂的论文。”是的,作者想从现代科学意义上,去阐述有关价值哲学的几乎所有实质性问题,如此,它自当是“极为复杂”的了。因此该文涉及到价值本质、价值判断的实质和意义、价值判断的根据、目标和价值判断的关系、科学在价值判断中的地位,等等问题。但是,很可惜,N·E·Bowie这篇文章却充满着既非现代又不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就是“故”事“新”编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如果说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结集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彷徨》,那么,他的取材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却是从一九二二年冬的第一篇《补天》《原题为《不周山》)、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最后三篇《采薇》、《出关》、《起死》,延续了十三年之久,贯串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是鲁迅生前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因而,就鲁迅的小说创作来看,《故事新编》,也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 《故事新编》究竟是什么性质、形态、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出版,沈小峰、吴彤、曾国(?)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与科学观》一书,系邢贲思主编的《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篇十三章。第一篇——“科学理论:自组织的科学基础”,从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出发,对自组织科学发展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相变与临界现象、混沌理论等加以综合分析,探讨了自组织发展的环境条件、内在动力、发展形式与途径、演化结局等问题。第二篇——“自然图景: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自然界,阐述了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自然图景和自然观。第三篇——“科学图景:科学的自组织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讨论中,对鲁迅历史观的转变,还有着一些含糊不清的提法,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就鲁迅思想发展的这一个侧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关于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不少同志都用战斗的唯物主义来概括,有些同志并由此推论开去,认为鲁迅早期的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鲁迅早期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其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鲁迅很早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黑暗,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这些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鼓吹革命,反对改良,强调进步,批判守旧,宣扬科学,抨击迷信。从认识论和自然观来看是唯物的,从历史观来看,也是进步的。鲁迅当时对历史总的看法是:社会是不断  相似文献   

6.
论《野草》     
论《野草》吕恢文从1924到1926年间,鲁迅在预先拟定的“野草”这个总题之下,陆续写作了23篇散文诗,发表在《语丝》周刊上。1927年4月26日鲁迅在出《野草》集子的时候所写的《题辞》,实际上也是一篇感情激越,形象鲜明的散文诗──而且它显示出鲁迅思...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内,文艺界的一些青年作者和高等院校文科的一部分学生,在张扬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同时,往往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同“全盘西化”划了等号,似乎鲁迅提倡“拿来”就是主张“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拿来主义》一文的实际,也有悖于鲁迅对待外国文化艺术的一贯思想。《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收在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文章是针对中国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主义而发的。在批判“闭关主义”的同时,也抨击了近代以来的“送去主义”。主张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在“送去”之外,也要“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要实行“拿来主义”,在鲁迅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  相似文献   

8.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和尼采有过共鸣。本文以鲁迅“立人”思想为线索,论证了鲁迅早年倾心于尼采哲学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他在各个时期对尼采学说的择取与扬弃。在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上,过去有人说:鲁迅之所以受到尼采影响,是由于前期“思想有弱点”;更为流行的观点是认为鲁迅后期对尼采“无一赞辞”、“彻底否定”。本文从鲁迅和尼采著作的实出发,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说到狂人,马上会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作品,而是将它放到鲁迅作品的系列中,同其它艺术形象进行比较,就能发现,鲁迅创造的这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他日后的艺术实践有一定影响。事实上,鲁迅不止创造过一个狂人,他创造的其它艺术形象也有“狂”的特征。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显然也是个狂人。再如《孤独者》中的魏连,亦不乏狂气。通常,论及狂人,大都只注意到狂人形象,对鲁迅的其它作品与狂人的联系有所忽视;并且在论述中,每每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作解释。确实,果戈理的作品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一系列相似之处。比如,两篇作品皆为日记体,都写了一个佣人和狗。鲁迅的狂人看见赵家的狗,怀疑它和主人同谋要吃人,果戈理的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同志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决了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发展中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辉文件。  周恩来同志这篇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发展艺术民主,就是废止“长官意志”,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展文艺科学,就是要按照艺术的客观规律办事。周恩来同志的这篇批判文艺界“左”倾错误的讲话,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贯彻,致使这种错误未能得到纠正,在文化革命期间终于被“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发展为…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改革社会,他毕生作了不倦的探索、思考和奋斗。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对于造成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旧的社会制度,他始终不渝地予以揭露、剖析,“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尤其是他写的自称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一七》)的杂文,更是掷向旧社会的匕首和投枪。瞿秋白同志说得好:“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12.
邹进先 《学术交流》2005,(4):148-157
郜元宝<鲁迅六讲>及<关于科学史教篇的几个问题>中所提出的鲁迅在1907-1908年间贬低科学,鲁迅认为尼采、叔本华所张皇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意力"是"科学之本"的观点,是对鲁迅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对<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本柢"等语词的误读,膨胀于对这种误解的百般回护.  相似文献   

13.
这儿谈的鲁迅早期思想,主要是指《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四篇当时鲁迅代表作所反映的思想。众所周知,在自然科学方面,鲁迅的思想无疑是以唯物主义倾向为主,但有的同志就据此否定鲁迅当时在社会科学方面存在着唯心主义倾向。这种“反证法”是不能成立的。一个人可以在自然科学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则是唯心主义者。这种情况不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且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药》是鲁迅在“五·四”前夜(1919年4月下旬)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短篇力作。它以“表现深切”、震憾人心的巨大悲剧内涵和“格式特别”、独辟蹊径的明暗双线结构,矗起新文化运动又一文学丰碑。关于《药》的主题思想,似乎早已形成所谓定论了。传统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此篇小说“集中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深刻悲剧”(西北大学等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师院《鲁迅年谱》),“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1931年,有一位二十五岁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数学原理〉及其相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这篇长仅二十余页的论文,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它以罗素·怀德海《数学原理》一类系统为鹄的,一箭射中了这种“公理化形式系统”的要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学发展”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5日至29日在贵阳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光明日报理论部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召开的。一百余名正式和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论文三十余篇。在会议论文和会议发言中,许多同志对我国当前的全面改革及其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引入注目的新见解。上海社科院陈烽提出,在社会发展基本理论上要“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新理解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吸收西方社会学的有益效果。他提出,可以分别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呼唤新人的出现,精心培养和热情造就一代新的战士,贯穿了鲁迅一生的主张和革命实践。一九一八年五月,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就曾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要把下一代从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下解放出来。他曾借狂人之口,严正指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将来应该是也只能是一个“真的人”的世界。他热切地期待着“真的人”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中,《天问》是一篇值得注意的、别具风格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和屈原的其他诗篇一样,是一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首充满奇特幻想的科学长诗。它在我国科学史上、特别是科学诗史上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天问”,是对“天”所发出的疑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古代认为“天尊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