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幻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太平广记》梦之研究焦杰陕西师大古籍所梦是人睡眠时脑细胞间歇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却认为梦是神秘的启示,是超人间活动的反映,并企图通过分析梦境来预知吉凶、把握命运。也有人利用人们对梦的迷信,...  相似文献   

2.
《高僧传》延续了《左传》、《史记》以来的"记梦"传统,对梦文化及梦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书中所述帝王、传主、他人等不同类型之梦,展露出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心理,印证着中土与佛教两种文化的共生互融。书中诸梦虽有区别,但其要义都在宣扬佛教义理,沟通现实与超验世界,而不同类型的梦境描写也在审美、情节及题材方面丰富了《高僧传》的文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汉赋中涉及梦或者描写梦境的赋作主要有《梦赋》《悼李夫人赋》《长门赋》《幽通赋》《思玄赋》《髑髅赋》《检逸赋》(残)七篇。汉赋中的梦境书写方式主要有三种:借梦设喻、以虚写实、结构文本。以梦入赋,用梦幻手法进行创作,是汉赋在写实和夸饰之外的又一路径,对于汉赋的主题构思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赋中的梦境书写与梦幻主义在深化赋作主题、扩大赋的表现空间、丰富赋的美学意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梦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体的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动和体验,它与人的意识、观念及特定的心态相联系,正如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所说:“无论如何,梦总有一种意义,即使足一种隐意;做梦是为了代替某种其他思想过程.……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欲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对梦的体验、解释、探索等记录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梦文化.“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袁于令《西游记题辞》)随着梦文化的不断推演、发展,本身虚幻不定的梦逐渐进入了文学领域,从而使文学园地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献所记述的梦,由于其内容迷幻离奇、魂魄恍惚,从而使生理梦境、精神梦象、心理梦景等特殊的下意识活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实,梦的含义与人的愿望、欲望或理想相似,总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而梦是人的心理选择结果,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虽然做梦人不能自觉地选择做梦的内容,但在文化“筛子”的淘汰下,无关紧要的梦被人们遗忘忽略,而与一定文化价值观相符合的梦则被凝固留存,经过浓化渲染,成为缤纷多彩的梦文化不朽主题。于是,作为一般现象的人类梦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梦境的闪回、梦中的热恋、梦态的实现都成为具有深厚社会内涵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梦境"抒写作为元杂剧中最为常用的艺术技巧之一,对于提升剧作的艺术魅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后世文学纷纷效法的经典.元杂剧中的"梦境"大致可分为神仙点化梦、心理思绪梦、鬼魂寄托梦、预兆暗示梦四类并发挥着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戏剧气氛、晓谕创作主旨等方面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说,废名的小说最难懂,这个评价,连作家自己也承认。《河上柳》就是其中之一。废名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曾说,“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写《河上柳》,是在某一种生活之中,偶然站在来地一颗杨柳之下”引起的。这确是一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别致,也颇费解的小说。其原因,是因为小说实实在在写了一个“梦”,写了作家“个人的脑海深处”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跳跃,空白,联想,  相似文献   

8.
纵览中国现代文学史,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相当多的现代作家,与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运动、政治斗争、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战争关系密切,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就等同于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政治斗争史.有相当一批现代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实现"文学梦",而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梦""救国救民梦""劳苦大众翻身梦",而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刘德彬,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新红学家”考证出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一些真实情况,并同《红搂梦》联系起来,拨开了“旧红学家”比附、索隐的迷雾,这对了解《红楼梦》来说是一次飞跃,功不可泯;但后继者沿着其导向,尽力坐实其说,把《红搂梦》当作曹雪芹的生活实录,这又显示出“自传说”谬误的一面。《红楼梦》研究,固然应以对小说本身的解析为主,但由于小说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虚构而成的有实有虚的生活图像,因此,若无视对曹雪芹的研究,同样有可能对《红按梦》本身产生误解。所以,文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应是将研究作家与解析作品结合起来,而研究作家不能远离解析作品这个中心,目的仍是为了解析作品。  相似文献   

10.
陈才训 《兰州学刊》2009,(11):194-197
中国古典戏曲家与梦有着不解之缘,是因为梦境描写具有多重申美功能:梦的虚幻性契合了戏曲以虚构为本的文体特征,作家以梦入戏正是对戏曲创作中顽固的尚实观念的反拨;梦是作家借以补偿其人生缺憾的重要途径;梦的隐喻性、象征性又为作家寄托寓意提供了便利条件;梦赋予涉梦戏曲以蕴藉含蓄的关学特征,它的象征性、模糊性更赋予涉梦戏曲以巨大的审美张力和阐释空间,并由此造成涉梦戏曲主题阐释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大凡说梦,中国人首先就会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由于庄周梦蝶这一故事穷尽了自然造化和自由人生的真谛,所以后人总是以庄周化蝶作为实现人生自由的典范.但问题是,虚拟的梦境总是短暂的、靠不住的,这正如陈造的诗句所描写的那样:"蝶梦蓬蓬才一霎,邻鸡啼罢又啼鸭".因此,单靠虚拟的梦境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地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于是,庄子以后的中国文人发挥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既然美梦终有一醒,那么还不如摇身一变化为蝴蝶,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梁祝化蝶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同窗共读、情投意合的情侣,生前不能结为连理,只好死后化为蝴蝶相伴,以比翼双飞的蝴蝶来实现生前的美好愿望.在这里,我们不妨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看梦这一现象究竟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或者说,对我们现实的人来说,梦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占梦,主要是以梦境附会人事的吉凶,它是占卜迷信的一种。古代由于科学水平的低下,人们无法解释梦的现象而将其视为神秘之物,认为梦是上帝和神灵的启示。这种迷信在先秦就相当盛行,到了汉代,随着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推行和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对占梦术的利用,占梦迷信愈加泛滥,还出现了不少有关占梦的书籍,如《黄帝长柳占梦》、《甘德长柳占梦》、《京房长柳占梦》等,占梦术亦演变得更为精巧和圆滑,从而使其成为汉代神学的顽固窠  相似文献   

13.
京派小说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和小说艺术理论,他们认为"创作不是描写'眼见'的状态,是当前'一切官能的感觉的回忆'"(沈从文),"小说是回忆"(汪曾祺),"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废名).他们对文学创作持"回忆"观和"梦"观,实际上就是把创作看成是一种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意义上的审美现象;而具体到创作主体上来说,"回忆"和"梦"文学观的主旨又是为了培养作家与实际生活的心理距离从而造就一个审美的心胸.如果我们把京派小说家的这种文学创作观和小说艺术观放到中国古典美学历史发展脉络里,就会发现,它的源泉是老庄的"虚静"论.  相似文献   

14.
以“梦”命名的《红楼梦》充满着对人物梦境的描写.这些梦境描写除了现实主义外,绝大多数是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可以说,这是曹雪芹独创性地再现人物心理的出色成果.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6.
陆机的《文赋》最先论述了文学创作自由问题,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心灵的自觉和自由活动,它会脱离现实各种因素的干扰,甚至作家自我的控制。当作家处于这种自由状态中时,语言就像抽丝一样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下,从贝尔纳实验医学中获得启迪,开创了"实验小说"理论。这既是自然主义文学的认识论,也是对文学如何研究探索人、表现人、表现生活的一种方法论。这是使文学自觉地凭借科学进行人物研究,达到对人的深入认识,尽可能真实准确反映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以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对亨利.格林的小说《生活》中出现的实验小说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实验小说理论在现当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这次到西北师大参加"文化名家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有很多很深的感触.虽然在作家与评论家中大家更喜欢作家,在作家之中更喜欢贾平凹、刘震云,但都是喜欢文学,表达了你们对于文学的深挚的热情,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家的由衷的喜爱.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对于高端文学的热情,很难得,也很重要.我这些年一直在主编一本《文学蓝皮书》,也叫《中国文情报告》,一年一本,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做了10年10本.在做这个文学年度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学所发生的深刻又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