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亭亭长李伯元的《中国现在记》,类似他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和《活地狱》,均属晚清谴责小说的力作。但因《中国现在记》在报上连载时没有作者署名,又没有写完,也未出过单行本,李伯元去世七个月后,另一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为亡友写传,虽曾说到李伯元尚有此作,可是长期以来,这部小说就不像李的另外三部谴责小说那样受读者注目。三十年代初,阿英写《晚清小说史》时,由于他“无法获得李伯元曾经作过这部小说的旁证,颇疑是吴趼人误记”,还不敢贸然写进史内。直至1938年冬,即上海的“孤岛”时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魏、蜀、吴统治集团在挑起一场场军事冲突的同时,又不择手段地进行着一场场婚姻交易,由此造成了众多三国女子的婚姻悲剧。《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婚姻问题,对我们认识封建婚姻的实质,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测,“星移斗转”、“雨覆风翻”.尽管《三国演义》“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但并不排斥它在描述其他人物、事件时存在艺术虚构.在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问题上,毛宗岗坚持“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三国》写人叙事,“文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毛宗岗还通过与《史记》《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诸“才子之书”的比较,肯定《三国演义》为古代“第一才子书”,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一生的大部份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的三十余种小说,绝大部份是在上海创作的,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名著中所描绘的各种社会丑态怪状,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文学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历史小说,在世界上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由于这部小说毕竟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加之,修改这部小说的封建文人,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知识,又受到了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在小说中就不免出现了许多违背和曲解史实,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任意加以涂抹的现象。而历来研究这部小说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功夫,他们单纯地把这部小说当作历史看,甚至仅仅根据小说所写的故事内容来评论三国人物之是非,谈论魏、蜀、吴的成败得失,这反而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走向了误区。本文详细考评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演变过程,强调要本着了解历史真相而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来把《三国演义》的研究导向历史与文学的辩证统一的层次,并澄清中外广大读者把小说中的许多虚构当作史实来评议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7.
不朽巨著《三国演义》,叙述历史百余年,描写战争百余次。著名的赤壁大战,是《演义》中描写最宏伟、铺排最阔、冲突最烈、撼人最深的一次战役。此次大战开役之时,魏、蜀、吴三国虽未正式形成,但鼎足之势已现端倪。尤其是,后来治理魏、蜀、吴的主帅都参与了战事,三方的主要军力都投入了战争。可以说,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三国”大战的典型战例。其三方之斗智斗谋、斗力斗勇等等,都毫无愧色地堪称是真正“三国演义”的一个大高  相似文献   

8.
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他提供了从更深层来观察知识分子的外在契机,使他能够超越同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主动地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游离。辛亥革命前夕,他创作了被称作“清末十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新上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本人以及当时上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超越于同时代的边缘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描绘了上自汉灵帝建宁二年(169)下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百余年间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兴衰始末。而在这百年兴亡的历史演递中,连绵不绝,贯串始终的中心事件是战争,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战争描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重点内容。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不妨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战争史。而在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的描写中,堪称关键,影响全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的小说观,在晚清文坛可谓独树一帜。他是这样阐释小说之职能的: 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 为德育之一助云尔。 这样来立论,意味着他已脱出了梁启超“小说论”的窠臼。二十世纪开头,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相继发表,认为提倡新小说可以改良群治、演进社会,甚至强调新社会必先新小说,视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之工具。此论一出:海内风从,为小说发展史开拓了一个新的纪元:把小说从茶余酒后消遣品的陈说中解放出来,刷新了大家对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梁氏观点的功绩昭然,然而也显出了极大的片面性。“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出以来,三年的实践证明,单纯把小说视为政治的传声筒乃是形而上学的理解;小说应当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以它的美感作用撄人心。于是,小说界有识之士开始对梁氏观点的片面性表示异议,而提出异议最早者乃是吴趼人,他在1906年所写的《月月小说序》中说: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其它古典长篇小说相比,《三国演义》对读者有独特的魅力。除了文学吸引力之外,它所包含的智慧也是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明清两代笔记杂著中,关于学兵法、权谋于《三国》的记载颇多,如《小说小话》云:“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译本《三国演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中唯一之秘本。则此书……有实验战术学之价值也。”即以民间,亦有“老不读《三国》”之说,对书中多谋善诈悚然有戒心焉。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大量的小说创作 ,猛烈抨击了晚清社会的种种阴暗面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歌颂了近代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从而使小说这一最为通俗的文学体裁 ,恰如其分地充当起“改造社会、开启民智”的作用。因此 ,对吴趼人不能简单地以“谴责小说”家观之  相似文献   

13.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但长期来,在《三国演义》研究中,司马懿是被埋没的。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曹操和诸葛亮都很重视他的谋略才干。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经过升沉起落,但最终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  相似文献   

14.
晚清出现了一批叙说"政治理想"的"类乌托邦"型小说。类乌托邦小说不同于晚清谴责小说的对现实的直白批讽,它们在幻想中熔铸了作者对如何突破现实的重重包围,从而走上强国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构成了小说与国家叙事的对话。笔者试以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与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中心,探究其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还原《小说林》杂志创刊到结束期间的上海小说期刊界,讨论《小说林》杂志上诸种论说与《月月小瑚杂志及吴趼人的小说观的关系。《小说林》杂志的创办与《月月小说》不无关系;在历史小说观和言情小说观方面,《小说林》同人都表达出与《月月小说》总撰述吴趼人或争鸣或呼应的意见,并且发生了一定作用。《小说林》同人与吴趼人争鸣的背后,其实是关于新小说中“善”与“美”两种因素孰先孰后问题的交锋。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文言体小说或是白话文小说,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甚至欧洲都有广泛的影响。 日本:有关三国的书籍、影视戏剧、商品异彩纷呈 在日本,有专门的“中国学会”、“东方学会”,研究中国的文、史、哲,还有“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会”,已出6期刊物,“中国近代小说(1840—1919)研究会”也出刊物。这些学会、研究会对“三国”论文的发表特别注重,日本自1689年出现翻译“三国”,至今已出20多种版本,日本在研究“三国”的版本方面比中国还要发达。日本的“三国热”不仅是热,而且形成了热潮。《三国演义》在日本称为《三国志》,他们把研究从学术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共用了八回书写赤壁之战,约四万字。如果把《三国演义》分为前后两部分,赤壁之战恰处于两部分的交接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情节发展的自然延续,又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三国分争的开篇。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不外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曹操起兵,写他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写他剪灭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