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校园中宗教现象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宗教普遍持宽容态度,有的甚至主动接受宗教的影响,宗教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一些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在本质内涵上认知不清,在法律界碑和法律调控上把握不准,导致对高校校园宗教现象控制不力。因此,准确分析大学校园宗教现象的现状,正确解读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科学内涵,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对校园宗教现象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贡振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4):64-67
皋陶是中国史学界和法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是我国造狱的先驱,被尊为狱神。皋陶被塑造为狱神的主要原因:他被认为是“法之宗”,“道之宗”,在他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法治理想;他创刑律、造监狱。是中国刑法的鼻祖。皋陶的思想和业绩形成的皋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源头。他被当作祖师神、行业神受到狱吏狱卒等从业者的崇拜;也被当作生活保护神,受到囚犯和普通民众的崇拜。对狱神皋陶形象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探讨我国民间信仰和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表面看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对法律影响甚微,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有着深层的纠葛。法律原初形态时与宗教不分,汉代提出则天立法,宗教成为历代政治话语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法律运行中神灵的影响也一直挥之不去,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法律关系的主要学说有:宗教源于法律,法律源于宗教,二者同源,二者同构。在历史上,宗教信仰和宗教禁忌构成我国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要件,是法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和驱动力。在当今法治建设进程中,宗教与法律也存在相互融合的契机,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是传统法律发展的关键时期,汉律对传统法律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秦律之精神下启儒家法律化之肇端.传统法律经过西汉时期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外儒内法"或"儒法融合"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是中华法系的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学者讨论司法公正,有其独特的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司法既严格依法、不背离原则,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儒臣治臣在司法过程中以经义解释法律,扩展法律的适用范围,真正实现法律正义。礼法结合、经义决狱和权时执法便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讨论当今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问题的一个溯源性课题.从总体上看,古希腊哲学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划分.作为诞生哲学的母体,希腊宗教既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压制和束缚了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在挣脱宗教束缚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对传统宗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攻击,客观上对传统宗教和城邦民主政治起到了削弱和破坏作用,传统宗教的护卫者城邦保守势力也对哲学进行了压制和打击.另一方面,古希腊哲学还保持一种与传统的仪式和习俗和谐相容的状态.而且,古希腊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希腊宗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周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23(4):55-57
本文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现阶段我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好现阶段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国家中宗教势力对教育的垄断很早就已产生,且十分突出,直至近现代,宗教并未完全与教育分离.我国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确立为教育法律基本原则,这是一项中国特色的原则.对于一些邪教组织以宗教名义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及危害,必须坚决制止,并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0.
乡村宗教在中国乡村社会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之却只有简单的负面描写,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缺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现实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压制,二是知识分子文化和农民文化之间的等级差异。乡村宗教叙述的缺席,极大地影响了乡土小说对乡村表现的真实、深刻和全面,也出现了以其他文化代替乡村宗教的"亚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山大学教授吴义雄博士的新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最近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初读全书 ,掩卷凝思 ,笔者深感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和肯定 :一、选题的拓荒性。长期以来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教士在华的活动 ,一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考其原因 ,一方面或许是这个课题比较敏感 ,难以把握。在人们的印象中 ,当年传教士是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的 ,他们从事的活动不免带上了侵略的色彩 ,这就使人们对于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容易采取一种简单回避或否定的态度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关资料的散…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公法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公法体系的产生、变迁之间 ,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深刻地体现在公法体系的变迁中 ,而一个权力与权利平衡互动的公法体系必将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追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源流而引出康德对传统自然法概念的改造,即从"自然法则"转移到"自然法权"(自然权利),使之从一种外在束缚的法规引申为一种内在自由的自身立法(自律),从而归结到道德上来.康德把外在法律视为引向内在道德的一个桥梁,并在其中运用了第三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的原理,使自然法则成为道德法则的一个"模型"(Typus),把传统道德建立于法律之上的模式颠倒为将法律建立于道德之上的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这一革命仍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4.
15.
论党的刑事政策与我国刑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对刑事法制的领导是中国刑事法制的一大特色。这种领导主要是通过刑事政策来实施的。在《刑法》颁布实施以前 ,党的刑事政策曾经起过《刑法》的作用 ;在《刑法》颁布实施后 ,党的刑事政策仍然起着指导、审视、修改、完善《刑法》的作用 ,无论对刑事立法还是对刑事司法 ,都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坚持党对刑事立法和司法的领导 ,这是我国刑事法制的一条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 ,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认定却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由于受制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 ,所以在未能完全掌握因果联系的规律性的前提下 ,判断和认定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偏差。研究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科学的理论以指导司法实践 ,减少因果关系认定时的主观随意性和客观上的偏差 ,以准确确定责任 ,公平分担损失 ,合理分配风险 ,以实现侵权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目标 相似文献
17.
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法治研究都是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的真谛 ,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内因来寻求法治的真谛和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都表明 ,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对法律的兴衰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治而强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是实现法律自治的前提性条件。法律权威的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基础是强大而又有威信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只有法律家执掌权力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监狱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书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35-38
《监狱法》的颁布对指导监狱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级政府对监狱管理职权不明确,《监狱法》法律地位不够高,规定监狱保障经费没有落实,执行保障体制不细,与其他刑事法律的个别条款矛盾冲突,法律用语不规范,表述欠准确等困难和问题。只有提高《监狱法》的立法层次,完善《监狱法》的体系结构,修改与其他刑事法律相抵触的地方,增强监狱法可操作性,才能有力地推动监狱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由于研究者预设的前提及学术背景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模式。多种解释模式的并存,既反映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