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所有的方法中,利用电影叙事来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最为生态的一种。它对于挖掘与保护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习惯,把握民族文化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谓美,美在哪里? ——罗米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大约写于1594—1595年,集真善美于一体,确如戏剧诗人所自诩:“过去,‘美、善和真’,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①这一曲“爱的颂歌”的主旋律永远扣人心弦,它所编织的春天图景,永远给人以美的享受。悲剧虽然取材于意大利民间传说,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故事发生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当前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一个生态学与文学交叉的领域,特别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它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生态批评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但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做得不够,因此,它缺乏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充足的学术基础,建立学科的条件尚未成熟;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它更应关注文艺自身发展的生态,加强对社会文本的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当下传统戏剧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从传统戏剧艺术在脱离农耕文明背景后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三个环节进行考察,探讨了戏剧艺术面临的工业化复制生产,多元媒介大众文化传播的媚俗性,和观众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审美趣味异化等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政策和产业导向的推动下,我国的文艺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结构、效应不断扩大。同时,高科技和互联网以及文化消费市场也不断改变着文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形态,异化着文艺产品的个性和自主性。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的文艺生产,必须立足发展,重在建设,进一步通过文艺和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以产品质量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和强化生产者的自律等综合措施,促进文艺生产的“绿色、低碳和环保”以及绿色文化生态的建设,实现文艺生产、文化生态建设与“中国梦”实现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学科,文艺社会学 1930年代在中国创建, 1970年代末开始“重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艺社会学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学术范式、学科定位。“文艺社会学”和“社会文艺学”,类似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由于文艺社会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关系”研究,因此,无论定位于文艺学,偏重于“文艺 -社会”研究,还是定位于社会学,偏重于“社会-文艺”研究,都可统称为文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关系”与“非关系”性,构成“文艺社会学”与“社会文艺学”的根本区别。文艺社会学理论形态,有“传统”与“现代”之别。“中介论”与“传播论”,同属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在多元对话语境中,应该倡导建设“多维论”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在翔实嵬集深圳戏剧演出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实验戏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在深圳戏剧现状中的地位与特质、在国内乃至世界华文戏剧圈的影响,并阐述实验戏剧在健全的都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正在将人类社会导向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众传播语境中发端于文艺审美与生态文化建构相互诉求关系的生态文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深化、形式创新及受众接受等三个层面探查生态文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下生态文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戏曲文学研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应对戏曲生存现状具有清醒而准确把握,起码应看到戏曲还活着,并未死去;应进而健全我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该体系由一根天梁与十余根立柱组成;戏剧比较研究的关键在对抓住本质特点,中外戏剧的根本区别在于动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鸿都门学、曹氏家风与汉魏文艺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建安时期,伴随着儒家思想的衰落而出现的鸿都门学和曹氏家风,对当时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汉灵帝和曹氏父子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改变了汉儒重经术、轻文艺的价值观念,促进了汉魏文艺的繁荣.同时,文学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又渐趋融通,其时文人多才多艺.汉魏文艺的繁荣,开启了六朝文、艺并重的风气.  相似文献   

13.
澳门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 ,是中西文化融汇交合的典范。澳门的文化事业以民办为主。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论争中的两种立场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中 《南都学坛》2008,28(1):66-71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讨论中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以瞿秋白和创造社、太阳社成员为代表,另一种倾向是以鲁迅、茅盾为代表,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分歧,并非仅仅是认识上的差异,其实有一个立场的不同。前者把"大众化"仅仅看做推行、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手段,因此显示出偏执和狂热;后者则坚持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因此显示出理智与冷静。鲁迅和茅盾的介入更像一味镇静剂和清醒剂,在"左翼"文学内部有力地遏制了过分"左"倾化的倾向,把论争拉回到更现实的层面上,增加了建设性,减少了破坏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站在现代文艺学的角度,对西方文艺人才思想进行梳理,力图理清脉络,进而发现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史学史三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中国史学史的三个向来有争议的旧题:中国传统史学与中世纪统治学说的相关度;所谓经史致用式的道德反思命题,与中世纪主流史学的相关度;倘若从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之一的角度,它本身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怎么写,写什么,才算较为近似地映照中国史学已经消逝和尚未终结的整体面貌.旧话重提,无非为了自己NB341清问题,期使中国史学史的讲授或撰述,不再陈陈相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实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带有形而上特征的审美活动正从孤立的时空中走出来,融入到更为广阔无限延展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产品也更多地带有了商品属性成为普遍的消费品。这些都给文艺理论在新世纪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文章试从文艺观的调整、知识立场的反思、批评对象的拓展以及批评平台的拓宽这四个方面对消费时代的文艺理论的建设问题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剧晚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剧为何迟至宋代方能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表演艺术自身所走的聚合—分离—融合的发展道路,应该说是主导因素;中国文学和文化对表演艺术发展又起了制约和助推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又是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民族、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